曩昔,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乳白色液体,是纯天然的上好
涂料,被称为生漆。张湾区柏林镇鲍花村自古以来成长漆树,当地人一向掌握着割漆这种陈旧技艺。
近年,跟着生态环保理念越来越家喻户晓,生漆迎来又一轮春天。每到夏天,当地人携带漆刀、容器,翻山越岭割漆、收漆,忍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也获取不菲的收益。15日,记者跟从余顺军、陈安兰配偶,体会了他们的割漆生活。
湖北十堰墙体广告
每一滴漆都来之不易
15日5时30分,记者一行驱车赶到鲍花村2组杨家沟。来到当地乡民余顺军家时,挎着竹篓的他已经在路旁边等候多时。“30亩漆树分布在3处山头。不抓紧时间的话,活儿就无法完成。”他说,割漆的季节有要求,一般都在端午节到中秋节期间。因为盛夏时水分蒸发快,阳光充沛,所以割出的漆质量最好。
余顺军带领记者,轻车熟路地爬上他家对面的半山腰,依次从竹篓里取出漆刀、蚌壳,只见他用漆刀在漆树离地约50厘米的方位,割开一个V字形的小口后,乳白色的液体就顺着小刀划过的路径流了出来,然后赶紧在切口下方插入蚌壳,一点点接住流出的树漆。
湖北十堰墙体广告
在一棵树上操作完毕后,余顺军紧接着又来到另一棵树旁,进行相同的操作。不一会儿,现场50多棵漆树同时都缓缓流淌出树漆。“估量2个小时后,这些蚌壳就会装满,到时候我妻子会来收漆。”说完,他急忙前往另一片漆树林。
湖北十堰墙体广告
在等候收漆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约2个小时内,这些呈液体的树漆与空气触摸后,逐渐变成鲜红色。“‘白赛雪、红似血’,便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的过程。”
8时许,妻子陈安兰来到这片漆树林,挨个把蚌壳里的漆液倒入木桶中,再用一把专门的刮刀清理干净。“生漆来之不易,所以每一滴都要珍惜。”
一个收割季收入近3万元
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可见割漆是苦差事。头一天晚上,余顺军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工厂上夜班,早上5时就跟领导请假回家,来不及休息就挎着竹篓上山,便是为了早点把漆收割回家。“尽管很打盹,但是山上的收成不能不管……”
上午10时许,气温超过36摄氏度。但余顺军配偶都穿着厚厚的工装,不一会儿,夫妻俩都累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衣服很快从内到外湿透。“漆树是有毒的树种,生漆不是人人都能触摸的。”他说,“之所以穿这么厚,便是担心浆液沾染到身上,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奇痒难忍。以前,村里有人从漆树林经过,第二天浑身上下长满红斑,好几天都不能衰退。”
下午5时许,一天的割漆工作结束后,余顺军、陈安兰配偶先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这时,他们的衣服上粘满黑色漆液,一双手也满是割漆时留下的痕迹。经过称重,收获了近3斤生漆,夫妻俩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每斤漆能卖近300元,这一天下来便是900元。”
湖北十堰墙体广告
余顺军坐下来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端午节至中秋节这段时间,每隔三天就能割一次漆。这样算下来,一个收割季,收入将近3万元。”尽管割漆很辛苦,但夫妻俩累并幸福着,用余顺军的话说,这些漆树便是他的摇钱树,有了这些摇钱树,他就有了安稳的收入。
村里建立合作社,开展生漆工业
今年94岁的陈永茂老人,是余顺军的岳父。他回忆,鲍花村生漆具有耐腐、耐酸、耐热、隔水等特性,一度很受欢迎,他从12岁起就开端跟从大人到山里割漆,这项陈旧的手工曾是当地乡民赚钱养家的方法之一。“当年,咱们把漆收回家后,有商贩上门收购。经过黄龙码头到达老河口、
武汉,有些还出口到日本等国家。”
近几十年来,跟着各种
涂料和化学类油漆的遍及,生漆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隐姓埋名,割漆这种技艺也面临行将消失的境况。可喜的是,近些年,跟着生态环保理念越来越家喻户晓,生漆迎来又一轮春天。
湖北十堰墙体广告
“漆好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琥珀色,挑起见如勾”,这是对鲍花村生漆的生动描写。鲍花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贤进介绍,现在生漆市场行情一路上涨,而鲍花村2组杨家沟几乎家家有漆树,经过割漆每户增收5000元至3万元,成为乡民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现在,该村已经创立农人合作社,带动周边农人一同开展绿色工业,加快脱贫致富。以生产高品质、高标准漆产品为顶层设计,打造漆树种植、生漆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让生漆工业得到保护和传承,使传统品牌得以发扬与光大。
湖北十堰墙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