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陕北农民尹治军箍了新窑,娶上了媳妇;当今,他儿子打算成婚后也住窑洞。
尹治军出生在
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
墙体广告 村,在窑洞里日子了52年,亲历了窑洞从土窑到石窑、从粗陋到
现代的变迁。
窑洞是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居所,已有数千年前史。人们使用高原扎实的黄土层和有利地形,凿洞而居,省材省料、冬暖夏凉,还不占用有限而宝贵的耕地。
现在,行走在黄土高原上,新完工的窑洞错落在沟峁之间,越来越多的
墙体广告 农民选择入住新式窑洞。据统计,近十年间,
延安的150多万农业人口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户迁入石窑。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西北革命根据地,以亲自见识写成了《西行漫记》一书,客观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正是在
延安的窑洞里,他和毛泽东就中国的革命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尹治军最早住的是土窑,其时交通不便,运费比石料还贵,他家的窑洞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的,遇到下雨天不只湿润,还有垮塌的危险。他15岁时全家才搬进用杂石砌成的窑。
几年后,他去煤矿打工,在井下的工钱是一天九元,比务农要挣得多。1990年,尹治军花9000元建起了四孔石窑,和新婚妻子搬进新居。在他看来,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5年后,村里的窑洞通了自来水。2016年,政府出资给窑
墙体广告 洞通了天然气。不断改进的防潮技术,宽阔的室内空间,
现代家具和电器,满足的采光,再加上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进,尹治军发现他益发离不开窑洞,以至于偶然进城住楼房“都像是受罪”。
“2013年陕北水灾许多窑洞都塌了。之后,村里引进了一种新式的防水树脂瓦铺在窑顶上,再也不怕暴雨了。”尹治军说。
上一年,他将两孔窑洞换上铝合金门窗后出租,每月收入租金700元。另两孔自住的窑洞还保藏着他成婚时的木质门窗。“我舍不得换,成婚时的老家具还藏着。”
与此一同,更多的乡民在游览开发
公司的帮忙下,将搁置的窑洞包装成特征民宿,吸引游客体会原汁原味的陕北农家日子。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需老人和一些妇女还留在村里,所以才有窑洞搁置出来做民宿。”尹治军说。
康坪村支部书记马海荣说,全村现有45孔窑洞民宿,还有25孔正在
墙体广告 装饰。新改造的窑洞民宿保存了传统的火坑、土灶台,一同也设备了无线上网、有线电视等
现代设施。
“窑洞民宿越来越有名气,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他说。
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和客源,更多乡民开端投身服务业。经过训练,有20多名乡民成为民宿客房服务、导游导购。随之兴起的大棚采摘和农家饭店也给乡民们带来丰厚的收入。
尹治军爱人从事大棚栽培已有十年。曩昔,他们需要把棚里收成的香瓜挑到20公里外的
延安去卖。近年镇上通了新路,川流不息的游客就能将他家的瓜果买空,仅此一项他家一年可收入10万元。
尹治军的妻子使用卖香瓜的空档做窑洞民宿保洁员,每月平均收入2600元。
上一年,他花15万元给儿子买了辆车。尹治军说,以后儿子成婚在城里买房也可以,想回来一同住窑洞也好。
72岁的郝生兰早就搬进了新窑,但是每天仍是会回老窑洞看看。村里一些老的土窑洞还保存无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康坪村曾安排14名北京知青插队落户。郝生兰家几孔建在山坡上的窑洞作为当年北京知青的居处,现已改为知青旧址,供游客学习欣赏。
这几孔土窑还保存了当年的摆设,一张土炕,一个水缸,几个木箱
墙体广告 ,一盏煤油灯,几乎就是窑洞里的悉数家当。“那时条件艰苦,五六个知青挤在一个土炕上。每天早出晚归和咱们一同干农活。”郝生兰说。
现在,年过古稀的郝生兰却有了一份作业,负责旧址的打扫和保护,每月有600元收入。
马海荣说,现在尽管很多
延安人现已住进了楼房,但仍是乐意来
乡村体会传统的窑洞日子。目前,依托丰厚的革命传统和遗址,以及
延安干部学院、
延安大学等安排的师资力量,康坪村现已建成了赤色教育训练基地、户外拓宽训练基地等,并依托教育训练带动
乡村游览,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他说,上一年仅300多人的康坪村完结游览综合收入120万元,接待
墙体广告 了3.2万游客,有不少外国游客前来体会窑洞这种特征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