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暑气还未散去,在天安门往西120公里外的房山区蒲洼乡东村,已经是一派初秋景象。
蓝天白云之下,满眼皆绿。秀美的景色为蒲洼乡赢得“白云深处绿氧吧”的美誉。
“山里迟早气候凉,出门记住披上件厚衣裳……”憨厚的乡民见到山外来人,总免不了叮咛几句。
很难幻想,如今“卖景色”“卖空气”的美丽山村从前是一片“山上光秃秃、到处黑乎乎”的光景。
“以前乡民主要靠挖煤为生,在煤矿干活便是‘四块石头夹块肉’,危险着呢。”本年74岁的隗永功曾是蒲洼乡东村党支部书记。老人回忆,煤炭曾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最鼎盛时共有20多个巨细煤矿,村里货车遍地,尘土飞扬。
2005年,蒲洼乡被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为呼应北京市环境管理、转型开展的召唤,东村的煤矿在同年全部封闭。
河南三门峡墙体广告
“关了煤矿,大伙就没了收入来源。咱不能让乡亲们挨饿受穷。”隗永功下定决心带领大伙闯出一条新的致富路。
河南三门峡墙体广告
养狐狸、蜗牛,种草莓、板蓝根……能想到的方法试了个遍,遗憾的是都没成功。
河南三门峡墙体广告
村两委班子四处考察学习,
河北承德的大棚种植、民俗旅游等先进经历给他们带来启示。
河南三门峡墙体广告
“开煤矿是靠山吃山,关了煤矿也得靠山吃山!”当时村两委班子中最年青的干部、如今已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孙广亮主张学习
承德经历,立足山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色开展冷凉作物,修建采摘园。
河南三门峡墙体广告
确认方向后,村两委干部和乡民齐心协力,经过多年开展,东村建成集采摘参观功用于一体的高海拔林下食用菌基地,现在已颇具规模。
河南三门峡墙体广告
在海拔1200米的东村花台景区内,109个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在300亩油松、落叶松林地里。在8.2万枚菌棒上,榆黄菇、灰树菇、灵芝等17个种类的食用菌长势正旺。
孙广亮算了一笔账:现在基地年销售收入达75万元,带动35名乡民工作,人均年增收1.6万元。
新“靠山吃山”理念不仅让老百姓的钱包鼓了,也让从前灰蒙蒙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生态小流域管理、矿山修复、荒山造林工程也在东村渐次展开。房山区供给的数据显现,如今东村植被覆盖率达94%,负氧离子达5000个/立方厘米。“深山氧吧”招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
东村还成立了旅游开展
公司,引入社会资本,5500米山脊参观走廊、21栋摄生板屋相继建成。如今,东村年均招待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超过200万元。
东村实践是北京市近年来牢固建立并执行“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看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建设生态修养区的头等大事,生态修养力度继续加大,绿色开展态势保持良好。
“咱老百姓现在真实理解了,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正在食用菌基地忙活的乡民郭秀云笑着说。
河南三门峡墙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