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1867—1948年),荣县人,字尧生,号香宋,晚年自号香宋白叟,又署香宋词人、天山渔民,室名雪王龛。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中进士。光绪二十年,殿试名列一等。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江西道督查御史等职。赵熙是典型的传统文人,集诗、书、画、文、戏于一身。他是我国晚清民国时期文坛有影响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晚清榜首词人,在近代川渝传统文人中,乃一流大文人,为世人所尊敬。赵熙近代社会各界名人有着亲近交游,其中,赵熙与与画坛名匠张大千有极深的情缘。
赵熙是荣县人,张大千(1899—1983年)是
内江市人。荣县、
内江都属蜀南地区,两地相距仅70公里。赵熙与张大千之间的情缘最早上于何时何地,尚不能确认,目前己知二人开始交游的是在1929年春节。当时,张大千以六尺整纸自画像(张大千“己巳自写小像”),先到教师曾农髯家中求题,接着又请诗坛泰斗陈三立、词坛宗师朱彊村、
四川诗坛长老赵熙、谭延闿等清末民初诗词诸老,及黄宾虹、杨度、叶恭绰、方地山、谢无量、林山腴、溥心畲、谢玉岑、吴湖帆等共32位书画才俊先后题写诗词。由此,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大千一登龙门,名扬海内。此刻的赵熙己年过花甲,名气和威望早已遍扬大江南北。赵熙能怅然为年纪相差32岁的张大千自画像题跋,这既是对后辈绘画才俊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也有显着的长辈对后辈的推介。
二十世纪,
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赵熙卷》中记录了张大千评述赵熙绘画时有这样一段记载:“先生侍御初入京师,诗文书法,即名动朝野。闻香宋丈游踪遍大江南北,惟末至雁宕,而爰三至雁宕,故特绘雁宕图为寿,后学张爰。赵尧生侍御于清末以直声震京师,并以文、书法获时誉。晚年偶作小幅山水画,尤以浓艳明远为世所重。守逊兄以家藏,团扇书画见示,为跋数语,后学张爰。”这段题跋,既记载了张大千为赵熙某年祝寿所送绘雁宕图一事,又记录了其兄保藏有赵熙所绘团扇书画的史事。整个题跋中,字里行间无不透显出张大千对赵熙的尊敬之情,以及赵熙与张大千、张大千其兄之间不一般的情缘联系。
此外,《赵熙张大千书画合璧》(又称《乡居诗画唱和卷》)更是在近代文坛与画坛上的一段鲜为人知的逸事。《赵熙张大千书画合璧》是书画合璧卷,是1938年(戊寅)6月,赵熙录乡中近作诗若干,首寄词坛道友陆丹林。时张大千过港返蜀,应老友陆丹林所请补图,并题跋:“香宋白叟以乡居诗如干首书寄丹林社长兄。因属予补为此图。予曷足以承其乏哉。昔曾子固记醒心亭,自以得附名欧公之次为幸。予又曷辞哉。即书博一笑。己卯(1939年)夏,爰。”卷后有,叶恭绰、杨圻、徐谦、杨天骥、李在九、胡熊锷、于右任、沈尹默、冒广生、符铸、江庸、曹经沅、向迪琮、曾亨端、黄孝纾、钱萼孙、龙榆生等先后以诗词题跋。
《赵熙张大千书画合璧》是张大千为赵熙诗作补图,此刻的张大千己是名扬海内,非一般人物绝不或许随意为其补图,这足见两人是多么不一般的情缘。《赵熙张大千书画合璧》从题跋的一系列人物身份上看,有艺坛大师、有文坛同道、有政治名人等。遥想当年,《赵熙张大千书画合璧》从起始到诞生,是由文坛一代诗豪赵熙、画坛大师张大千为主要人物,陆丹林谋划,汇集当时众多文坛、画坛等社会各界名人的竟相赞和与应答,而形成的一幅书画合璧卷。它是传统文人审美情味的留念与传承,也是一次文人根据纸本诗文的酬唱雅集。
在蔡登山所箸《重数民国往事》中的记载:“ 张大千,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以高手作画,既为古今仅见之才。他以高手写真,却为古今少数之笔。因为历来名画家不屑画人像,他们认为为人画像那是画匠的事,大千亦作如是观。他为时人画像,审慎綦严,字斟句酌,不轻易落笔。若必强求,或因势不可推辞,则必索润之巨,令闻者咋舌,其意在令其知难而退也。反之,如其人为其所心仪的长辈,或为其生平至交,则大千会怅然走笔。如他曾为其
四川长辈诗人、书画家赵熙(尧生)及他哥哥张善子的教师傅增湘画过像。但据大千自言,生平为人写照,先后不出十幅罢了…”由此可见,可以被张大千画像的人,其在大千先生心中的位置。令人婉惜的是,至今停止,仍未发现张大千为赵熙所画像,但此段逸事足以说明赵熙与张大千不一般的情缘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