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标签将彻底撕掉伴随着新中国黔东
墙体广告的成长和发展,黔东南州扶贫开发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贫困标签即将彻底撕掉。贫困人口全面减少。通过国家救济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四个阶段,全州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从1978年至今,全州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51.4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0.5个百分点。贫困区域大幅缩减。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州实现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一副欣欣向荣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发展更具活力。2012年,有15个贫困县、153个贫困
乡镇、2077个贫困村,截至目前,有6个贫困县和1183个贫困村按照国定标准实现摘帽出列,153个贫困
乡镇全部按照省定标准实现摘帽。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7万人减少到2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2%下降到7%。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黔东
墙体广告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着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各类基础设施,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全州实现县县通高速,30户以上村民组全部通硬化路,
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4G等
现代通信网络在全州基本普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走新路1956年,黔东南建州以来,一路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阳光,始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实践中,苗乡侗寨旧貌换新颜。新世纪后,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州突出“城镇带州”战略,按照“山水城市、绿色城镇、美丽
乡村、特色文化”发展思路,黔东南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县城与绿色城镇、美丽
乡村的黔东
墙体广告建设,全州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48.89%,接近
贵州省平均水平(52.21%)。积极推进县城景区化,充分运用苗侗文化元素,打造镇远、雷山、施秉等大批城景一体化美丽县城。实现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推动民族特色城镇的核心吸引力和集聚能力。积极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和美丽
乡村建设,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游客向往之地。贵广、沪昆高铁穿梭于群山峻岭,连接一个个小城镇。全州16个县市实现通高速,出行更方便。黔东南山水之间的小城镇,不仅有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还因为交通、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提速,迎来前所黔东
墙体广告未有的发展机遇。全面推进
农村客运、
农村电商、
农村物流、教育
医疗、环境卫生等建设,
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黔东南正走出一条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新路。
在锦屏县敦寨镇三合村华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果农在管护葡萄苗
三次产业渐成规模集聚能量建州初期,黔东南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主攻方向,建成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一是农业向产业化迈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创建“有机大州”,现在成为全国重要的有机生态食品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州“三品一标”认证面积507万亩,占全州黔东
墙体广告耕地面积的79%。重点发展食用菌、茶产业、蓝莓、中药材、油茶等12大特色优势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9.27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21.74亿元,全州粮经比为32:68。全州粮食种植面积达385.7万亩,总产量从建州时的66万吨提高至2018年的125.9万吨。正在打造“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黔东
墙体广告升黔东南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二是工业实现集聚发展。持之以恒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摆脱长期以来单靠木材加工的“木头财政”。按照“一圈两区”空间规划布局,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5个工业园区,工业产业门类增加到28个,培育形成特色食品加工、医药制造、民族工艺品、电子信息制造等一批专业园区,产城互动格局初步形成。2018年,全州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7%。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三是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黔东南州突出实施“旅游活州”战略,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依托“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三大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以“一城(镇远古城)两寨(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为核心黔东
墙体广告的旅游产品布局和精品旅游线。全州列入全国30个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黔东
墙体广告示范区创建单位,拥有国家A级景区56个,其中:4A级景区14个,3A级景区42个。2018年接待游客首次过亿,达到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37亿元。2018年,全州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93亿元,占GDP的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