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南宁10月8日电 题:苗寨青年的“换车编年史”
新华社记者吴思思、黄孝邦
乌英苗寨青年梁秀前上一年花7万元置办了一辆小
汽车,这是他购买的第6辆车,从
摩托车到面包车,从货车到小轿车,不断晋级的车型,折射了他日子的变迁。
“有车的感觉真好。”10年前,梁秀前从
广州将榜首辆
摩托车骑回村寨时,在家里木板墙上写下了这句话。坐落
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乌英苗寨,与
贵州接壤,是融水最偏僻的村屯之一。苗寨人对车的最初形象,还要从梁秀前的父亲梁安合说起。
“以前只在画本看过,直到公社里开回了一辆拖拉机,咱们就知道,这是车了。”梁安合说。
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乡里的梁秀前,榜首次见到车,就爱上了这个“大家伙”。回家后,梁安合用木头造了一辆,很快成了最受苗寨小朋友欢迎的玩具。“还造出方向盘控制方向,小孩子能够骑上。有的乡民不会做,要我帮助,我说拿酒来换。”梁安合乐呵呵地说。
儿童骑着木头车的快乐,无法添补乡民日子的困顿。水泥路1978年就通到乡里,却迟迟不到乌英苗寨。乡民首要生计是种田,但产量少,不够吃,他们还要扛着木头,翻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河,走4个小时的路到乡里去销售。混着红薯、木薯的杂粮粥,是苗家人最常见的饮食。
1994年,梁秀前到乡里中学读书。每年183元的膏火,成了家里无法承受的担负。“榜首年东拼西凑,到第二年,没钱了。”
最终梁秀前挑选了辍学。1995年,乌英苗寨唯一的初中生梁秀前搭上前往柳城县的班车,成了村寨里为数不多外出打工的青年。
梁秀前的榜首份工作在柳城县的红砖厂开机器,做得好的话,每月有180元的工钱。一个月就赚够一年膏火,梁秀前也想过回去读书,但是他每月大部分的工钱要寄回家买米,读书也就成为一个逐渐远去的梦。
河南平顶山墙体广告
打工第二年,厂里的老板买了辆
摩托车,全厂加菜庆祝。“假如我每个月能存钱下来,我一定也要买辆
摩托车。”梁秀前心想。尔后多年,他辗转多地务工,每个月都只留极少的日子费,其他的一概寄回了家。
河南平顶山墙体广告
希望发生在2006年。一天,梁安合寄信说,家里种了杂交水稻,米够吃了,不用再寄钱来了。杂交水稻让乡民总算能吃饱饭,还有了余粮。外出打工10余年的梁秀前,这时候才感觉自己真正走出了大山,从黄土地的捆绑里挣脱。
河南平顶山墙体广告
好消息接二连三。2008年,父亲又来信说,家里通了公路,还有一公里就到寨门口。梁秀前难以置信,立刻请假回家,看到一条蜿蜿蜒蜒的砂石路。“真的通路了!”他记起3年前和朋友许下的诺言,哪一天家里通了路,就回家,他又记起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买车。
河南平顶山墙体广告2008年底,梁秀前开着
摩托车载着妻女出现在乌英苗寨,全寨都沸腾了,这是村寨的榜首辆车!
2009年,乌英苗寨的榜首个大学生吴辉忠走出大山,到
南宁肄业。而回到大山的梁秀前开了村寨里榜首个小卖部,经常开着
摩托车外出谈业务。回到村寨的第二年,他花费18500元置办了一辆二手面包车,并开了村寨里榜首家木材加工厂;第三年,他又置办了一辆更大的二手车来拉货。
河南平顶山墙体广告
2012年,梁秀前的第4辆车进了门,也是一辆二手车。“咱们的明天会更好。”父亲在家里木墙上写下这句话。
河南平顶山墙体广告 2015年,当地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一年前梁秀前新购入、用来跑长途的二手货车,此刻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在村寨实施危旧房改造、饮水、电改等工程时,梁秀前开着他的货车一趟趟拉回物料。他也见证苗寨换了新颜:水泥路直通乡民门前,村里有了更安全的水、更安稳的电、更干净的日子环境……在扶贫干部的积极推进下,2017年,乌英苗寨建立党英生果栽培专业合作社,梁秀前成了合作社的带头人。他们开垦的荒山变果园,特征栽培产业成了苗寨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河南平顶山墙体广告2018年,梁秀前的第6辆车进了家,而大学毕业后的吴辉忠,挑选进入
柳州的一家车企,从事制造
汽车的工作。
现在车子已不是乌英苗寨的奢侈品,村寨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摩托车,4户人家有了小
汽车,还有不少人准备考驾照。
河南平顶山墙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