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伏始日。明日,大暑。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大暑期间的气温最高,大暑在时刻上与三伏天中最热的“中伏”堆叠,能够想见天气的酷热。为了防暑降温,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冬冰夏吃”就是古人想到的奇妙办法。
吃冰能够降温,但切勿过量,宋代就有两位皇帝由于食冰过量而伤身体的例子,咱们要引以为戒哦。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 古人度暑消夏办法一:
天然风、白羽扇、树下纳凉
俗话说:“寒有三九,热有三伏”;“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年之中,以小暑后处暑前的“三伏天”最酷热,一个月左右的“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 以节气言,则以大暑期间的气温最高。而“中伏”与大暑,在时刻上又往往堆叠,大暑这一天,多出现在中伏始日前后。如今年的大暑,就在中伏始日的第二天。
显而易见,“大暑”这个称号,是相对于“小暑”而言。小暑是六月节,大暑是六月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巨细,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即小暑为小热,大暑为大热。且大暑不只大热,还有潮湿等气候特色。这种气候特色,反映在古人总结出的“大暑三候”: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 “初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
“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之初,陆生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以为它们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暑气蒸郁,土地潮湿。第三候是说大暑期间常有雷雨出现。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 宋末元初诗人方回有诗咏大暑云:“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在这盛暑难耐的炎炎夏天,
现代人能够叹空调消暑。但古人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度过“三伏天”的?会不会整天汗流浃背?
古代许多诗人写过如何度暑消夏。白居易以为心静天然凉,其《销夏》诗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王维则喜爱在茂林翠竹中弹琴纳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 李白最狂放,盛夏时在松风中裸袒着,连扇子也懒得摇:“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古人度暑消夏办法二:
巧用天然冰块降温
对一般人而言,度过炎炎夏天天然少不了一把扇子。但在“三伏天”期间,连风也是热的,仅靠扇子显然无法解暑。怎么办?古人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使用天然冰块降温。
有人问:夏天何来冰块?这个问题难不倒古人。为了夏天用冰,古人在冬天已做好准备。在隆冬时节,他们把很多冰块藏在“冰库”里。前期的“冰库”,古人称之为“凌阴”“凌室”“冰窖”“冰窨”等,能够贮藏很长时刻。
到了隋唐时,人们又发明晰深井贮冰法。他们先往地下打一口八丈深以上的大井,然后将冰倒入井内,并封好井口。这种贮藏办法使冰块的贮存期大大延伸,到夏季启用时,冰块完整如新。至明清时期,各种“冰库”的规模越来越大,遍及各地,足够人们使用。
有了“冰库”,就不愁夏天没冰用了。在古代,夏天“颁冰”是一种相传已久的习俗。早在成书于战国时期或两汉之间的耕耘历书《夏小正》中,就有“三月颁冰”的记载。而《周礼》则规则“夏颁冰”,今后历朝历代均有此规则。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 前期朝廷“颁冰”,是发实物。到了清代,改为发“冰票”,凭票到“冰库”取冰。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收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不过,朝廷“颁冰”也仅仅颁给贵族和各级官僚,并没有惠及平民百姓。平民用冰,要在“冰商”那里购买。据记载,从唐代开端,已经能够在市场上买到冰块。到了宋代,民间冰块经营业已十分兴旺,只要有钱,在市场上随时能够买到冰块。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 皇帝饮冰趣事
在“三伏天”,冰块的用途十分广泛。人们能够直接饮用冰水解暑,也能够使用冰块制造冷冻食物,或用冰冷藏生果。一些豪门贵族甚至在夏天以冰为床,再穿上皮衣躺在上面。或琢冰为山,在冰山盘绕下大摆筵席,令“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冷色”,可谓极尽奢华。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 据《本草纲目》记载,自封“天下一人”的宋徽宗赵佶,夏天喜吃冰。某年大热天时因食冰过量,导致脾胃不适,久治无效。后有一医生进献“
大理中丸”,并以冰煎药,徽宗服食之后才得以康复。而据《宋史·施师点传》记载,宋代另一位皇帝宋孝宗,在“三伏天”饮冰水过多,忽“暴下”(拉肚子),平复之后,再不敢喝太多冰水了。
四川绵阳墙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