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
汽车史,半部
柳州史。工业是
柳州之魂,
汽车产业则是这魂之精髓,代表着
柳州的精神和气质。如今,
柳州作为
汽车城的成就,已经为世人所熟知;但鲜为人知且需要去深入探寻的是,
柳州汽车产业一路走来,有的不仅仅是辉煌和
广西北海墙体广告荣耀,更是一次次挑战和危机中的坚持、抉择和担当: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柳州汽车工业在一片空白中起步,造出第一辆
汽车,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接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70年代至80年代,拖拉机生产销售陷入低迷,
柳州汽车制造涅槃求生,转型到商用车生产,继
广西北海墙体广告广西北海墙体广告而“神车”风行。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开始进入我国
汽车市场,国内车企迎来最大挑战。
柳州决策“中中外”合作,将
五菱微车大部分股权无偿划拨给上汽,进而再由美国通用注资持股。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引发争议声不断,在“白送”的
广西北海墙体广告质疑目光中,
柳州汽车工业获得了资金、管理、技术方面的强大支撑,抛开眼前利益,着眼整体和长远发展,回头再看,这个决定需要何等魄力和担当。
——转眼到了
广西北海墙体广告2008年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在一片严寒霜雪中,不服输的
柳州人从未“关门猫冬”,而是逆境中崛起,开始筹划建设
汽车城。2010年9月,自治区正式根据战略部署,要求
柳州把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的建设相结合,在柳东新区建设
广西柳州汽车城。2011年2月,
汽车城奠基,
柳州跻身全国五大
汽车城之列。
——不沿边不沿海、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
柳州,硬是在没有区位优势的情况下,最终形成了
汽车产业的集聚效应,成为国家
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国家
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国内唯一拥有
一汽、
东风、上汽、重汽等四大整车生产企业的
汽车城,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
——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竞争异常激烈,在
新能源汽车赛道上,
柳州其实并不占优势,但我们依旧敢于亮剑,持续发力,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配套、推广的
新能源汽车“
柳州模式”,全力布局
新能源汽车的全场景应用,从基础工作一项项做起。
沧海横流方显英
广西北海墙体广告雄本色。
柳州汽车产业不服输的车轮,一路弯道超车,实现逆袭。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不服输的车轮——探寻
柳州汽车产业精神内涵”系列报道,这并不是一组“点赞式”的报道,而是从
柳州汽车产业经历的一些危机和挑战、一次次低迷和困境的突围当中,进行自我审视和思考,探寻我们一路走来所秉持的信念,那就是:不服输。
新中国成立后,
广西北海墙体广告柳州造出的第一辆
汽车是“大锤抡出来的”;第一辆微型商用车则是拆分了一辆整车的5000多个零部件,一步步复制、改进而成。是的,故事的开始并不算“高大上”。因为,站在赛道起点上的
柳州,其底蕴还很“草根”,想要逆袭,唯有敢想敢干。
我们能做:
广西北海墙体广告 大锤敲打出的第一辆车
柳州工业已有百年历史。从
柳州工业博物馆展陈看,新中国成立前,
柳州曾为“
广西工业中心”,生产了
广西首辆“木炭
汽车”、
广西第一架飞机。但因历史原因,
柳州工业非常薄弱,1949年全市(不含今辖县)工业总产值仅为913万元。
在
柳州工业发展史上,1954年10月6日,
柳州农业机械厂成立(现
东风柳汽前身,简称柳农),当时以水溶泵等农用机械为主营业务,产品落后,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969年,全国出现第二次
汽车产业热潮,“全区召开了一个生产会议,区领导在会上说到全国形势,好多省都在做
汽车,我们
广西现在还没有
汽车,能不能上,要不要上?”
东风柳汽原党委书记陈福基介绍
柳州生产
汽车历史时说,自治区领导提出的问题传回到厂里后,工人们喊出了“别的省可以做
汽车,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凭我们工人阶级一双双快手,用大锤也要‘砸’出
汽车来。”
??当时的
柳州农业机械厂有上千名职工,有不少技术过硬的骨干,资产和厂房设备也具备,大家都认为,我们有条件和能力生产
汽车。而另一家
柳州企业——柳机,则可以协作提供发动机,但是它并不甘心于做“配角”。于是自治区表态,大家都积极要求生产
汽车,谁花钱少,上马快,就由谁生产。热情高涨之下问题来了:从哪着手?柳农与柳机组成联合考察组,到外地考察学习
汽车生产,最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制造GS130型2.5吨货车——该车型吨位小,零部件成本相对低。
最终,自治区批准组织试制生产
汽车的分工方案是:柳农生产底盘、驾驶室、车厢和负责总装;柳机生产发动机;区内有关厂家生产一些配件。图纸、设备欠缺,驾驶室的模型便用铁丝和木料搭建,历经上百次修改;没有模具,就在地下挖坑形成模具样式;驾驶室则用大锤敲打成型……1969年4月2日,第一辆
柳州制造的
汽车诞生,名为“飞跃牌”,后更名为“柳江”牌
汽车,结束了
广西“只能修
汽车不能造
汽车”的历史,
广西汽车工业的序幕也由此拉开。此后,
柳州农业机械厂更名为
柳州汽车厂,直至今日之“
东风柳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