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生长在哪里?可能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湖泊、池塘等。但是在太和县国度级农业示范区中心区
安徽有机良庄(以下简称良庄),一条条鲜活的鱼,它们的“家”却从开阔的湖泊、池塘,搬到了集装箱里。
在这里,不只鱼搬了“家”,蔬菜、水果也搬“家”了——青菜、黄瓜、草莓、豆角、辣椒、“樱桃番茄”都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大棚的管道里。这种创新的“鱼—菜生态循环”系统在
乡村复兴、科技扶贫和“一带一路”以及新型种养业开展中,发挥出了共同作用。4 月23日,新安晚报、
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跟随省委宣传部“脱贫攻坚调研行”走进
阜阳市太和县,对这一新型扶贫形式停止了采访。
贫穷户刘培强正在打理“樱桃番茄”。
授人以“渔”,贫穷户成了技术员
王丽今年68岁,是太和县双浮镇刘老桥村村民,正在打理大棚里的“樱桃番茄”。
“我在这干了3年了,像我这个年岁的人以前也就只能在家种地,如今(打工)一个月有1000多块钱呢!”王丽感到很满足,“这些活不累人,离家又近,很便当。”
感到更满足的还有67岁的村民刘培强。“我(患)有腰间盘突出,前几年摔了一跤又得了脑梗,花了很多钱,家里也成了贫穷户。”刘培强说,他本来对生活缺乏自信心,没想到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了,而生活变好的一个重要缘由就与良庄有关。
为便当贫穷户就业,良庄为大家提供了灵敏的工作时间,并延聘专家对贫穷户停止种植、养殖、面点加工等适用技术培训,进步贫穷户自我就业才能,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如今经过培训,我在这儿当了技术员,带着村民们一同干,身体也比以前灵敏了。”刘培强快乐地说:“我老伴也在这里干活,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妇在家带小孩,一家人日子越来越好了。”
刘老桥村是典型的皖北贫穷村,过去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有劳动才能的村民都出门打工了,留在家里的简直都是老弱病残。但是如今,不只刘培强,包括很多贫穷户在内的村民都找到了新的增收途径。
据悉,良庄同双浮镇10个行政村签署了产业扶贫协议,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90万元,给村集体每年带来不少于47.20万元的固定收益,共带动贫穷户685户、带动贫穷人口1385人脱贫致富,为贫穷户增收共计680万元。
斩断“穷根”,扶贫形式成了模范
刘培强从没想过本人有一天会成为技术员,这推翻了他对自我的认识。而更让他感到不测的是,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他有一天会看到蔬菜和水果不长在土里、鱼也不养在塘里。
这是一种推翻传统的养殖种植方式。记者看到,在一个空阔的空中,一个个高约两米的集装箱林立。良庄担任人陈金良说,每个集装箱都养着2000多条鱼,主要有鲟鱼、鲈鱼、锦鲤等10多个种类。而在集装箱的不远处,一个个大棚里种着黄瓜、草莓、豆角、辣椒、“樱桃番茄”等蔬菜瓜果。
据引见,这是一种以集装箱为载体,高密度、循环水为中心特征的新型种养殖形式,养殖肥水用于浇灌蔬菜花卉。将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和无土栽培蔬菜系统无缝对接,将两个系统变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让鱼和菜调和一体,将养殖肥水与蔬菜无土栽培相分离,使得整个水体循环活动起来。目前良庄曾经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鱼—菜生态循环”种养基地,并取得了
乡村农业部颁发的最高奖项——2018年十项严重引领性农业技术项目,这也是渔业养殖业第一次获此殊荣。
产业带动断“穷根”。记者理解到,良庄充沛发挥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树立特地的“鱼—菜生态循环”扶贫产业园和特征种植产业园,带动贫穷户139户、292人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4400元。此外贫穷户能够以优惠价钱承包
公司的采摘棚供游客采摘增加收入,还能寄卖本人的香椿、土鸡、土鸭、鸽子、鹦鹉等农副产品。至2019年,经过“旅游+”形式,共带动贫穷户39户、88人,完成累计受益70.25万元。此外,贫穷户还能经过土地入股、承包返租等增收。
据悉,良庄已建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团建、研学于一体,一二三产业交融开展的综合性、
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这种创新型扶贫形式,还入选了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评选的全国企业精准扶贫综合50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