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日,行将迎来“五一”小长假。今年“五一”假期连休5天,这是自小长假政策施行以来的初次,也可能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一次游客最密集出行的应战。据预测,“五一”假期全国出游总人数少则3000余万人次,多则接近9000万人次。(4月28日《
浙江日报》)眼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持续“向好”,加之,“加长版”的“五一”假期的行将到来,各地多省份多景区纷繁开启“恢复开放形式”,一些景区又重现“人从众”的繁荣现象。但笔者以为,“五一”出游要开心,但切莫忘了绷紧“防疫平安弦”。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疫情虽已“好转”,但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还在增加,疫情存在“反弹”风险,因此绝不能“漫不经心”。否则,就极易呈现功败垂成,大功告成的“严重结果”。
其实,早在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印发的《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中就一再重复强调,景区要坚持分辨别级准绳,不搞“一刀切”。要依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请求,对旅游景区开放条件和必要性停止全面评价。疫情高风险地域旅游景区暂缓开放,疫情中风险和低风险地域旅游景区开放工作由当地政府决议。可见,景区有序恢复“开放”已有相关请求。
为此,很多景区管理部门为了确保“防疫平安”,纷繁采取有效举措,有的实行门票预定,有的采取在线订票,有的实行聪慧引导,有的实行限流……等等。同时,还采取定时消毒、安康扫码、规则戴口罩、距离一米等措施。这些“十分举措”无疑是确保“防疫平安”的有力保证。
但在实践工作中,一些景区管理部门却对景区恢复开放“迫不及待”,有的景区明明还处于疫情风险区,却也“开门迎客”;有的景区虽有严厉的“防疫禁令”,却只是停留于“纸上”,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致使“防疫禁令”成了“纸上谈兵”;更有以至,有的景区不发布景区预警机制,招致景区里人流量过大,形成“人从众”的拥堵现象。能够说,少数景区的“麻木”和“涣散”,不只给游客增加了一定的防疫平安风险,而且也给游客增加了一定的旅游平安风险。
因而,笔者以为,要防止“五一”假期景区游客“扎堆”,必需答好“防疫平安”这道“平安考题”。一方面,要抓“内部管理”。景区管理部门要完善防疫相关规则,做到有序、平安恢复“开放”。另一方面,要抓“旅游平安”。景区管理部门应及时发布预警,防止游客“扎堆”。同时,广阔游客要恪守管理、文化旅游、增强自我防护。只要景区和游客共同构成防疫平安和旅游平安“合力”,达成文化“共识”,才干既保证景区的“防疫平安”,又能保证游客的“旅游平安”,真正完成“防疫”和“旅游”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