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是罗拉拉最新文学艺术访谈录,执朴素之心来读她的新作,读到了深心与才情,也看到了更宽广的局部,关于文学、艺术,关于人世种种广大与深情。
书的构造明朗简明——昆界、画境、剧场、书中、路上,共五个局部,分别触及昆曲与昆曲演员、画家、戏剧家、作家与作者本人的读思行旅,以采访笔记为主,但每个章节的前部都有一个开阔的长文,是关于每个章节所涉门类的评述思索。
第一章关于昆曲的梳理长文有两篇,罗拉拉曾是《昆曲六百年》的撰稿人之一,所控制的材料非普通“昆虫”可比,她同时还是十几年来
南京昆曲雅集的召集人,这篇《昆曲在
南京是怎样成为国剧的》,能够被归入昆曲研讨不可绕过的材料范畴。感动我的是第二篇,她看了新昆剧《春江花月夜》之后连夜写就的长文——《不知江月待何人》。这部以张若虚为主角、以《春江花月夜》为原点的新戏,被她掬泪而读,浸透了对嗔痴怨慕、人生无法最彻骨的了解。剧中,张若虚与心爱之人辛夷三次错过,阴阳相隔,这个故事充溢了万水千山的阻隔和人生最苦的苦涩,却被她品出了甜,她写道,“曾经最想要的那颗糖是什么滋味,我们可能早已遗忘了。我们对人生各种肯定的请求早已淡化,正在日复一日,越来越承受那些不肯定,那些阻隔,那些变化了的滋味……你没有吃到最想要的那颗糖,你照旧在抗争。你似乎该有更好的选择,却一直坚持那份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好运的爱。感受美,比得到美更重要。”她的这份深具哲思的解读,深深地感动了我。
书中的被采访人,都是文学艺术范畴的名家,他们各自的心爱与高明平常与烟火、关于文学艺术交谈的吉光片羽,都被鲜活记载。罗拉拉写画家的角度也很别致,开篇是由画室动手,写了一切被采访人的画室,这个视角,别致高超,别有洞天。
对罗拉拉本人而言,写作家、写文学可能还是最得心应手的。她写木心,“我们由于那些诗句触摸到木心内心的多重颜色,那些机敏、自省、讥诮、磅礴与冷静,乃至言语内部的机巧与勾连……”她评价木心改写《三言二拍》的局部素材为小说,“这些小说言语纯粹,古朴漂亮,却又暗含杀气,写活了复杂贪心的人性,能够说这是我读过的一流的、有着构造感(西方的)、言语美(东方的)与人性深度(思想的、心理的高度)的中国短篇小说。”
她写白先勇,说他有宝玉的痴气与丽娘的情深。她搜集了许许多多胡兰成的材料,并去胡村看望。她是酷爱张爱玲的文字的,却研讨了普通群众视野之外张爱玲的冷僻未完成文章《爱憎表》,抽丝剥茧,梳理张的人生轨迹与心灵脉络……人是怎样成为他本人的?这些文字里,都是探寻,都是答复。
这本书写了许多人,放在更宽广的背景下,这些人成为文学与艺术的气孔,我们是经过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经过他们的呼吸与创作,窥见了文学与艺术的一点相貌,看到了价值观、艺术思索、人生的共性与底色。经过拉拉的记载以及与这些人的碰撞,我们逐步拼出了文学、艺术和人生中那些十分宝贵的东西,于是,这些文章成了指月问禅的那只手,经过这只手,我们抬头望月。
人生纵有万水千山的阻隔,纵有摘不到月亮的深憾,但我们仍然要抬起头,望向那轮明月,沐浴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