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央的历史文化最集中展现地在哪里?就在各地的博物馆。
安徽阜阳墙体广告 我省有各级各类博物馆两百多家,这些所处地域不同、展现种类各异的博物馆,为我们理解江淮文化、吴楚文化提供了详实的材料。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本版从今天起陆续推出“寻踪觅迹博物馆”系列报道,带您领略馆藏展品的共同魅力,共同感受厚重绚烂的历史文化。
安徽阜阳墙体广告 “涡河贯串于蒙城境内,被誉为‘哲学之河’,庄子哲学的降生,让蒙城成为古代学问分子栖息的肉体城郭……”5月12日,蒙城县博物馆讲解员陈迪迪正在给游客解说。今年的五一假期,陈迪迪每天从一楼解说到四楼,然后回到一楼再接待新一波游客。“固然用
手机扫码就能听讲解,但还是听人讲的有滋味。”游客张雨说。
2014年,蒙城县投资近亿元的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1.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珍藏了8000多件藏品,开馆四年后,被评为4A级景区。2018年,博物馆免费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超越4万人次,解说接待500余场。
一方汉阙 新城中的“古典美”
安徽阜阳墙体广告 沿蒙城县庄子大道,往南刚过仁和路,在一片
现代化高楼大厦之中,竖立着一座雄伟的“方尊”。
“蒙城博物馆的建筑外型,取自于古代青铜礼器‘方尊’和汉代建筑元素‘汉阙’,整个建筑典雅凝重,古朴大方而又气势磅礴。”蒙城县文物局副局长蔡凌凯引见,该县博物馆无论是建筑面积、内外部装饰还是藏品的数量、质量,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县级博物馆中,都数一数二。
博物馆经过文物、模型、照片、幅员等方式,发扬了蒙城历史深沉的文化沉淀和民族文化传统,客观展现了蒙城中央历史的各个方面。在内容、方式的规划上,突破了传统按历史次第陈列的形式,重点突出,立意新颖,有浓郁的中央特征。整个博物馆分四层,由序厅、尉迟寺遗址厅、古蒙神韵厅、楹联之乡厅、好人馆组成。
大厅是一座上下通透的天井,正中央镶嵌着一块高20米、宽9米的锻铜浮雕,上面浓缩了蒙城县五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尉迟寺遗址、庄周梦蝶、万佛塔、楹联……一个个文化符号,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或波涛壮阔,或娓娓动听,分发着时间的芬芳,引人入胜。在浮雕上部中央,有一串神秘的符号,上面有角,下面有细长的尾巴,相似祖先的图腾,“那是蒙城‘蒙’字的由来。”蔡凌凯说,浮雕上是鸟篆体的“蒙”,取自出土于临近的临泉、颍上二县楚兵器上的铭文,这种龙头凤尾的鸟篆体写法,据考证在战国时期仅盛行于皖北一代,就是这个在外人看来有些神秘的符号,让蒙城穿越千年,古今一脉,找到了文化之根。
四楼是
现代展厅“蒙城好人馆”。走过二楼、三楼,只要认真读取了古代先贤的“密码”,才干明白为何蒙城这样一座普通的皖北县城,会成为“好人之乡”——截至目前,全县已涌现中国好人50人,各类好人、道德模范3000余人,中国好人数居全国县级前列。北宋名相王安石路过蒙城时,有感当地民风之憨厚,写下“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诗句,在当时的王安石看来,蒙城百姓有先贤遗风,在今人看来,亦是如此。
第一村落 先民的广博聪慧
随着2014年博物馆的建成,游客得以见到原先保管于仓库中的人类文化遗址——尉迟寺遗址出土文物。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上世纪80年代前是个崮堆,崮堆上曾建有一座留念唐代大将尉迟敬德的寺庙,故称尉迟寺。1985年蒙城县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89年秋季,中国社科院考古研讨所开端试开掘,经过1989-1995年和2001-2003年两阶段先后13次考古开掘,共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烧土房址14排73间,墓葬300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祭奠坑等遗址,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宝贵文物近万件。
“尉迟寺遗址在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蔡凌凯引见,尉迟寺遗址考古材料,不但填补了大汶口文化无完好聚落遗址的空白,还确立了大汶口文化一个新的中央类型——尉迟寺类型。尉迟寺遗址由此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博物馆用整个二楼,根本复原了遗址发掘后的场景。红烧土排房,是先民在遗址上留下的建筑。“它既与前期的半地穴建筑有源的继承,又与后期的‘宫室’建筑有承前启后的关系。”蒙城县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宏光说,尉迟寺遗址的红烧土房成排成组,每排每组的房子均由
墙体(主墙和隔墙)、房门、室内柱、房顶、空中、灶址等局部组成。房子的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建筑构造以浅穴木骨墙为特性,采用挖穴、立柱、抹泥、烧烤四道工序建立而成。经烧烤过的土房,巩固、耐用、防湿润,后来当地人模拟烧烤土房,却不能成型,可见先民之聪慧。中国史前建筑研讨泰斗杨鸿勋以为,这个近5000年前人类文化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曾经发现的最完好、最丰厚、范围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
珍藏轶事 仿品也有非凡的“出身”
“蒙城历史沿革长远,加上期间行政区划变动等缘由,有些文物虽不在蒙城,但只需对展示蒙城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哪怕是仿品也要请回来。”蔡凌凯说,只需能说分明来源,可以证明蒙城的历史,文物在不在蒙城都一样,都是人类的珍贵财富。除本地出土文物外,蒙城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在全国探听、搜集与蒙城有关的文物线索、材料,以充实博物馆。
博物馆三楼独立展柜内有一特殊的展品——战国“蒙”字戈。戈长援,上翘,呈弧形,内平直无刃,尾圆,内中一长方穿;阑长过胡,阑侧三长方穿。“蒙”字在胡部,为鸟虫书,字体狭长,作虎头鸟尾装饰。蔡凌凯引见,
亳州博物馆老馆长李灿撰写的《庄周故里考正》里,提到了“蒙”字戈与古蒙城的关系,蒙城的博物馆,十分需求这样一件展品。经多方联络,蒙城县文物局查到“蒙”字戈,现藏临泉县博物馆。经与临泉县联络,对方提供了一张“蒙”字戈的照片,下一步就是如何复制。
安徽阜阳墙体广告 “蒙”字戈关键在铭文,不能用机器刻,要用商周时制造青铜器的模范法和失蜡法,同时要思索热胀冷缩时铜与锡的比例,否则易断。联络
河南省一家仿古工艺
公司用模范法制造,纹饰简单粗暴,与原件相差甚远。后
蚌埠一位制造匠人经过数次失败,终于胜利复制铭文鸟书的“蒙”字戈。
2013年8月,皖台文化交流周在
合肥举行期间,一位台胞表示其捐赠回大陆暂存于
天津市武清区的32尊佛像、佛塔中,有一尊石佛塔塔身可能出自
安徽。不久,武清区人民政府组织海峡两岸佛教文物专家对此石佛塔停止论证,以为石佛塔为盛唐时期
亳州山桑县(今
亳州市蒙城县)刘氏家族所建。
安徽阜阳墙体广告 2014年3月23日,刘氏家族造石佛塔回归原乡,原件收藏于
安徽省博物院。经县文物局多方努力,省博物院同意提供一件原尺寸的复制品,用于蒙城县博物馆展现。由于文物体量较大,且外表有较为精密的浮雕及纹饰,蒙城县请专业团队对文物停止两次三维扫描,扫描完成后,依据扫描取得的STL点云文件,停止文物的虚拟的重建,取得完好的文物3D模型,作为外型仿复制根底数据。
2014年4月26日,蒙城博物馆开馆前,仿刘氏家族造石佛塔如期呈现在蒙城,虽是仿品,却也成为蒙城元素的重要展品承受观众参观。
安徽阜阳墙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