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在
合肥地震监测网络中,有一群特殊的“监测员”。它们藏身于动物园、植物园、海洋馆,又或是水井之中……动物“兼职”地震监测员
安徽宿州墙体广告 合肥野生动物园2013年树立地震宏观观测点,目前共有百鸟园、灵长类和匍匐类园区三处观测点。据统计材料显现,一旦动物呈现群体性异常行为,如忽然嘶吼、烦躁地四处乱跑等,能够作为气候或大震前的异常先兆。
动物饲养员阮大兆引见,2009年
合肥发作日全食,在日全食到来之前,整个动物园里的动物都变得“不淡定”。火烈鸟把头插在水里,猴子四处乱蹦,百鸟园里的鸟胡乱扑腾、地缝里的蚂蚁不时外爬……经过多年的察看和地震监测培训,阮大兆说,经过动物监测地震是很有效的宏观监测手腕,但监测的主体一定要是整个动物群体,而不是单个动物的异常行为。
有人说,海豚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记者走近
合肥市首个固定的海洋生物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站——
合肥汉海极地海洋世界。海洋馆游客效劳经理朱昌胜引见,那些海豚素日里也“兼职”地震监测员,它们能遥感得出数百公里之外雷电和洋底海啸的声波。
安徽宿州墙体广告 植物对地震也有观测价值
植物对地震也有观测价值?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
合肥植物园,这里也是
合肥市地震宏观观测点之一。担任植物园地震观测的王素娟通知记者,目前植物园里有三个地震观测项目,分别是植物观测、动物观测和水面观测。用植物观测地震,主要是看植物能否在不适的时节成片发芽或开花,比方在地震降临之前,含羞草可能会忽然枯萎,蒲公英可能会忽然开花,竹子可能会在开花后忽然死亡等。
“固然目前还没有科学根据证明植物的这些反常现象和地震有着直接关系,但植物仍有可观测的价值。”据理解,在1976年
唐山大地震前,
唐山和
天津郊区都呈现了竹子开花、柳树枯梢和果树带果开花的异常现象。由于植物园去年才挂牌成立地震宏观观测点,目前还没有观测到与地震有关的宏观异常。
专业设备藏身水井可给地层“把脉”
安徽宿州墙体广告 一块
大理石板压在井口上方,搬开
大理石,一根橘黄色的管子插在井中间,管子周围稍微生锈。在管子上方,一根大约有小拇指粗的电缆从管子里穿出,井下的水并不多,这井中的水终年水位变化仅在毫米之间。记者眼前看到的正是
合肥市监测中心的测震井。
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的测震组担任人衡潇引见,这口测震井深150米,进入基岩层130米,它主要是经过井下的短周期地震计来监测地震,可以明晰监测地震动波形传播和变化,记载全球7级以上、全国5级以上、华东3级以上和
安徽省1.5级以上的地震。在测震井的另一边,还有一口和测震井外貌非常类似的井,井口上驾着辘轳,辘轳上缠绕着一圈圈缆线。衡潇解释,这口井叫做先兆观测井,井深350米,井下装置着地震先兆观测系统,经过动态监测公开水水位、水温为地震短临预告提供牢靠数据。
安徽宿州墙体广告 经过这两口井在第一线的动态监测,地震监测员就可以在前方的监测机房里24小时控制地震相关信息。在监测中心的机房里,6台电脑上布满了蓝色的波状线条,上面显现着
合肥、肥西、长丰县等地的“水位”“水温”等信息。衡潇引见,这里会聚了
合肥市以及周边8个地震台站的数据。大家平常所看到的官方发布地震信息,都是从这里发布进来的。
高科技可疾速得悉全国3级以上地震
5月初,
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还最新引进了“高科技”配备助力地震监测预告。在监测中心机房,一台32寸的大屏幕被装置在墙上,衡潇引见,这是用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终端。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具有平安、稳定、快速的特性,终端经过4G网络通讯,在预警信息效劳平台的支持下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全国范围内M3.0级以上的地震状况。将来,随着预警项目的建立完成,能完成对
安徽及周边的强有感以上地震活动停止地震预警信息发布。
安徽宿州墙体广告 据
合肥市地震局引见,目前,
合肥在全省已率先建成掩盖全市的地震监测台网,震情监测到达“5分钟自动速报,8分钟修正速报,10分钟完成速报”的目的。此外,
合肥市还树立了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网,包括87个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站和279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其中水井观测点70个,动物观测点168个,植物观测点33个,其它观测点8个,掩盖全市一切
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