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第一批广东省前史文明游径名单公布,佛山有3条上榜,分别为佛山桑园围前史文明游径、佛山功夫前史文明游径、佛山粤中抗战前史文明游径。
据介绍,广东前史文明游径是由广东省内地级以上城市依托当地前史文明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前史文物、文明遗产资源、南粤古驿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村落、古街巷等串珠成链而推出的游憩通道,旨在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其间,佛山桑园围前史文明游径就在南海区内,贯穿西樵与九江。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古代大型基围水利工程,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合围于明洪武年间,历经近千年,现在仍然保证着6.29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较好保存了前史格局和文明肌理。今年1月,桑园围成功当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引荐名单。
那么这条游径有哪些景点?有着怎样的共同魅力?本期带大家走读佛山桑园围前史文明游径的各个景点,感受南海前史文明的脉络和气息。
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 探仙山灵气品人文特征
水韵悠扬的百年古村、明清水利设备遗址、景色迤逦的理学名山……西樵以丰厚的前史文明资源为依托,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开展。时值初夏,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樵,感受仙山灵气、品味人文特征。
松塘村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清代诗人黎简笔下的岭南乡村让人向往,现在,走进松塘古村,你仍然能感遭到这份悠然的古意。
“松蟠朱顶鹤,塘跃锦鳞鱼”——当走进松塘村那一刻起,你就能理解村口“松塘第一门”上这副对联的含义。距今有近800年前史的松塘村于宋代开村,自明清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20多位进士、举人等,其间4人进入翰林院,因而松塘村也被誉为“翰林村”。
松塘村倚岗列建,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陈旧坊巷为肌理,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井古树等点缀其间。由于读书习尚盛行,松塘村街巷的称号也别有神韵,桂香坊、华宁街等,街街得号;逢源巷、和顺巷等,巷巷有名。现在,松塘村内规划较大的祠堂超过10座,大大小小则不下20座,明清两代修建的民居和宗祠相互辉映,加上村内祠堂、庙宇、家塾上的精妙对联……这些都为古村筑起一道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松塘处处是美景”这句话并不足以完全归纳松塘村的魅力。800年年月静好,松塘村留存的各种“节气”,正是岭南风俗千百年来的文明结晶。近年,村内的孔子诞也晋级为“翰林文明节”,吸引八方学子及宾客体会博大精深的儒家文明。
民乐窦
“窦”即窦闸,是一种水利设备,用于防涝和灌溉。桑园围内最古最大的石窦是西樵山旁的吉水窦,较大的还有民乐窦、九江惠民窦等。
坐落西樵下北老街的民乐窦水闸,始建于明末,清光绪四年重建。曾是西樵“水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见证了西樵丝绸业的开展。其时民乐是广东最大的丝织品集散地,各地丝织品云集于此。“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的谚语,便由此唱遍南海。
现在,民乐窦水闸已停用,但从这里走出去的西樵纺织业,并没有因而而式微,反而成为了西樵的一大支柱产业。
吉水窦
坐落西樵吉水涌的吉水窦始建于宋代徽宗年间,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民族企业家陈启沅捐资重修。吉水窦的结构采用我国石拱桥的建筑原理,重修至今仍巩固如初。
吉水窦对研讨桑园围水利开展与古窦闸的建筑有必定的前史价值,2006年被佛山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樵山
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的西樵山,蕴含着丰厚的前史文明资源与自然景色,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功夫文明、龙狮文明、翰林文明等岭南文明元素于一体,孕育出康有为、詹天佑、陈启沅等一批时贤俊杰,及粤剧、南狮、桑基鱼塘等大批优异的文明成果。
自然景色是西樵山的另一大特征,从白云洞沿山拾阶而上,视野逐渐开阔。一路上,苍松指路,山花伴行。忽而,会瞧见好鸟高枝鸣,忽而,会听到风起古松林。当来到半山的“观瀑亭”,凭栏俯瞰,一道垂虹倒挂青嶂,这就是飞流千尺的中段云外瀑。外瞰白云洞,只见古木参天,花树锦簇中显露重檐飞角、碧瓦灰墙;洞外烟村绿亩,远山如黛,好似一幅鱼米之乡的景色长轴。
西樵山上七十二峰峰峰皆奇,四十二洞洞洞皆幽,更有湖、瀑、泉、涧、岩、壁、潭、台点缀其间,成为这座死火山的旷世佳作。丰厚的自然和文明资源会聚成西樵山包括天湖公园、白云洞、桃花园等各具特征的景区。炎炎夏日,无妨到西樵山避暑览胜。
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吴家大院 游岭南古村访侨乡文明
九江依西江而生,是国内远近驰名的鱼米之乡。这里不仅有地道的九江美食,有古村美景,还有浓郁的侨乡文明……让我们走进九江,敞开一段访寻前史之旅。
烟桥何氏大宗祠
广东水乡众多,唯独它的名字,总是给人一丝烟雨模糊的感觉,它就是九江烟桥村。
何氏大宗祠是烟桥村6间祠堂中唯一保存无缺的一间。祠堂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祠内有咸丰九年(1859年)探花李文田题匾“惇叙堂”。虽历经风霜,但祠内木雕、砖雕及灰塑精巧,手工精密,人物、花鸟等绘声绘色。
“一入烟桥,必行正路。”行正路,做正事,树正气,是当地村民历代相传的古训。几百年来,何氏大宗祠记载了族人的丰功伟绩,见证着烟桥世代人才辈出的景色。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古村落,烟桥村保存着大量的清代建筑群,历经数百年仍规划严整、肌理尚存。现在漫步古村,烟桥正路、国事榕、兰桂坊、旌表节孝牌坊等都是值得一看的打卡点。走过陈旧烟桥,穿过烟桥古道,流连水乡,凝望青砖瓦舍,除了能深深地感遭到这个西江岸鱼米之乡的充足与古朴,更多了些乡愁。
下北石塘闸
九江何以能够成为鱼米之乡?当然少不了大量的水利设备,窦闸就是其间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种。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下北石塘闸是一个方形花岗岩双闸单门窦闸,上置大石板为栏板,兼具桥梁功用。
经过年月的洗礼,木门已褴褛,但双闸的闸槽仍然清晰可见。尽管石塘闸的功用不复存在,但它见证了九江这个岭南商贸重镇“九市十三墟”的富贵。
探花桥
据清代《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九江共有65座明清古桥,其间10座是明朝制作的,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探花桥就是傍边最有名望的一座。
这桥看似一般,却蕴涵着浓厚的儒家文明。“明末三忠”之一的陈子壮幼时在九江下西居住,自小受儒学思想熏陶,才学过人。他凭借才学考中探花,出仕为官。这座桥正是陈子壮中探花后,乡人为他修建的。探花桥是九江崇文重教的缩影,以前的学生会特意走一遍探花桥,请求学业前进。现在探花桥已成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大院
说起九江侨乡博物馆,信任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而对于九江人来说,他们还是会亲热地唤这间博物馆为“吴家大院”。吴家大院由越南华裔吴赓南及其兄弟吴畅如于1887年所建,距今已有133年前史。九江自古就是商贸富贵之地,出了不少大户人家,吴家大院是九江现存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裔兴建规划最大的院子。
吴家大院内既有极具广东传统特征的雕花木趟栊、木门窗,也有饱含西方元素的意大利瓷砖、雕花玻璃门窗、圆拱飘窗天台,是近代岭南建筑文明与西洋文明元素的完美结合。其间,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镬耳大屋和碉楼式洋房。九江镇政府以吴家大院为载体,建成九江侨乡博物馆,设有八个特征展馆,全面展现九江侨乡深厚的文明底蕴。
城市钢筋水泥、门庭若市之间,这个当地门外是现代都市的富贵,门内则是前史的遗珠。一百多年足以物是人非,吴家大院还仍然保留着绝世风华,诉说着佛山侨民数百年的年月沉浮。 广东佛山墙体广告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