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概述
主要说明了西宁市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等城市概况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实施评价。深刻分析了规划编制的背景,确定了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期限、规划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规划市域范围为:包括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中心城市:西宁市四区及湟中县的鲁沙尔、甘河滩、汉东、海子沟、多巴、拦隆口、李家山和大通县的景阳和长宁镇部分用地,总面积为1425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
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总体目标定位: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城市发展战略是:引领区域: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动转型: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GDP总量突破1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到2030年,GDP总量突破4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西部省会城市的先进行列,市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到2030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初步建立与人口分布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社会发展领域的二元分割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
资源与环境目标:到2015年,在巩固现有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使西宁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国家标准,争取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生态环境和宜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
东部城市群及市域空间统筹发展规划
范围划定:“一核一带一圈”。 “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预测到2015年总人口为24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6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8%;2020年总人口为252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92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6%左右;2030年总人口为28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23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5%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月、东峡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50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8-20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0.5-3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0.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
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按照市域城镇体系等级序列,分级配置,形成覆盖全市域的以西宁中心城市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主体、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四级配置的开放型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构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综合体系。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兰新二线的建设,推进川青线立项,利用现有西宁西站设置西宁第二客站;提升改造和对外高速公路线网,建设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构建外围公路环线(川道间公路联络线),优化西久公路、宁张公路、国道109等对外公路的布局,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市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满足西宁市域发展需求外,引导市域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向东部城市群延伸,实现东部区域设施共享。
市域生态环境建设: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环线旅游,建设青海省服务中心。并加强市域生态保护工作,强化对水源涵养区、山体景观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城市绿地功能区等不同功能区的管理,形成良好区域生态环境。
市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产业分工形成“核心提升、分工配套、基础产业”圈层式布局引导,发展近郊都市农业、远郊精品农业、山区高效特色(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
第四部分
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提出了西宁的城市性质为: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青藏高原生态宜居城市。城市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带动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和谐的区域服务中心。二是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青藏高原物流中心。三是全国重要的夏季会议中心和高原旅游服务基地。四是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和高原特色产业基地。五是集约低碳,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预测了未来西宁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2015年约为150万人;2020约为165万人;2030年约为200万人。在人口规模预测基础上,确定未来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约为150平方公里;2020约为165平方公里;2030年约为2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总体布局:确定了城市未来的用地增长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北三条川道,并划定中心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西至西倒一级路和规划南绕路高速交叉口,东至小峡口,南、北至规划外环公路,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空间发展策略:一是着眼区域,统筹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二是提升优化城市综合中心,外围打造专业中心;三是突出高原特色,落实低碳理念,打造公交都市,构建生态宜居空间;四是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
规划布局结构:提出了采用集约紧凑的带状组团式布局模式,构建“主城加三个外围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主城区包括中心片区、西部新城和东川开发区三个片区。外围三个专业组团包括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多巴甘河产业综合组团(由多巴综合片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两个片区组成)。
建设用地平衡:确定了2030年中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99.58平方公里,人均99.79平方米。
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由现状的11.58%提高到14.64%。
中心城市居住用地和住房发展规划: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5930.5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9.65平方米。规划结合国家保障房建设目标和城市居住建设发展现状,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内容。
中心城市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规划:规划的工业用地总面积为3245.68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6.23平方米,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26%。规划仓储用地342.3公顷,人均用地1.71平方米。
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采用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和用地布局模式,以公交优先保障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转效率;以骨干客运系统引导城市扩张和都市区的形成;以枢纽布局协调城市功能组织。优先考虑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的规划布局,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相协调的道路系统,形成骨干路网支持下的片区方格网道路布局模式。在城市的对外交通规划中,结合实际对轨道交通、公路、航空运输等进行规划。
中心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本次规划绿地总面积为2896.4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4.48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151.5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6平方米。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和人文景观资源,通过十字轴滨河绿化走廊,串连起山体绿化、生态绿地、各级城市公园和主要道路绿化。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遵循体现自然、延续历史、凸显特色的原则。充分认识城市自然山水骨架,在规划中加以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在景观规划中体现城市文脉和历史传承;分析地域内在特征,通过多种景观要素凸显地方特色,并使中心城区形成“四山为屏、三河为脉、山水相依、六岸活城”的景观结构,突出山水城市格局。
中心城市旧区更新:疏解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缓解旧城区压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优化居住环境;理清道路结构体系,优化交通设施,建设顺畅的公共交通体系的更新目标。合理疏散旧城区的居住人口,老城区适宜的居住人口规模宜控制在43万人左右,人口毛密度控制在150-180人/公顷。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对古城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对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续做好西宁市区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
中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应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目标、声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环境经济目标等6个目标。
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环卫设施等七个专项规划。
根据西宁市地形地势,将西宁市用水划分3个片区:中心片区、南川工业园区和甘河片区。其中,中心片区包括西宁市中心片区大部分地区和城南新区,主要由第七水厂供水;南川工业园区由改造的第三水厂加压后供水;甘河片区由西纳川水库供水。
电网规划:到2030年西宁市区共拥有330千伏变电所12座,110千伏变电所53座,可以满足西宁市未来负荷发展的需求。
通信工程规划: 2030年,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65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5部。
供热工程规划:根据供热方式和热源配置,西宁中心城市建筑采暖供热分为三个区域。到2030年,实现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比例占95%以上,普及热计量收费系统和建筑物节能设计及改造。
燃气工程规划:西宁市天然气供应主要依靠涩宁兰(复线)长输管线及其支线供应,气源主要来自涩北气田。建设天然气多巴高压调压站、城北高压调压站、南川工业区高压调压站、五一路高压调压站、长宁高压调压站,扩建城东、城西门站,总储气能力达到1300万立方米。
环卫设施规划:市区生活垃圾由刘家沟、沈家沟、尹家沟等3个卫生填埋场集中处理。近期扩建沈家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增加库容约300万立方米,增加处理能力800吨/日。随着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的减少,应适时开展备用场址的选址和建设。
中心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包括防洪工程规划、防震减灾规划、消防规划、人防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五个方面。到规划期末,西宁市建成完善的城市工程设施抗灾设防和城市应急救灾体系。
中心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以轨道交通为基础,以城市公共中心为重点进行空间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及发展原则,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分为储备区、慎建区、重点开发地区和其余一般地区。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