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功能齐全,作为城市中心,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强大,道路交通四通八达,无论进城还是出城,城中区都是无法绕过去的地方。
这里宜居宜业,南川河穿城而过,中心广场包容开放,尤其是和城南的完美对接,城乡生态美景兼容,不仅让城中区增添了更多生活情趣,还使之成为西宁市目前最大的会展经济的舞台。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城中区第十四次党代会许下的那一个个庄严的承诺,如今回首五年来的奋斗历程,蓦然发现城中区已谱写出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宏伟篇章。
很多人马上就要见证,正在召开的城中区第十五次党代会,将要给可爱的中区人民、给西宁市的未来发展描绘出又一个壮丽的蓝图:向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公共服务中心和现代化核心商务区大步迈进!
城中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商业。无疑,城中区是西宁商业的启蒙,有着成熟的商圈,为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经济贡献。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中区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老城区如何在快速发展上破题,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城南的注入,使城中区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一个新梦想在过去的五年里渐渐变成了现实。
回首五年变化,老城迎来新梦想
赶超:踏上加速发展新征程
【关键词一:经济实力】“十一五”末,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5亿元,年均增长14.7%;第一产业增加值8056万元,年均增长6.88%;第二产业增加值21亿元,年均增长21.68%;第三产业增加值68.59亿元,年均增长13.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年均增长2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5亿元,年均增长24.3%。
赶超,并不是政绩报告中的一个词语点缀,而是城中区各族人民用超常毅力完成的一个梦想。五年来,城中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抓住用好各种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区属固定资产累计完成40亿元,年均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9亿元,年均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483元和5750元,年均增长10.8%和11.3%。现代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服务业发展提速,商贸流通业态不断创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民生:办成一批多年想干的事
【关键词三:“小财政”办“大民生”】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65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累计投入1815万元,建成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站、8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6个残疾人康复站(室)。累计发放低保金9890万元,1339户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困难家庭范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371人,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小财政”办“大民生”,五年来城中区办成了一批多年来想干而没能干成的实事,累计投入近4亿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实施新一轮教育规划布局调整;卫生事业投入达8656万元,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扎实推进残疾人扶困救助工作。
崛起:老城带动新片区发展
【关键词二:城乡面貌】五年来,新建和改造城区道路34条、休闲绿地185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拆迁面积54.1万平方米。协力完成“五项创建”,在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优秀国家旅游城市创建工作中,关注民生、凝聚民心、提振民力,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中心城区崛起带动南部片区发展,这是城中区的一大战略思路,以此加快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并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同时,城中区五年来还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全力以赴争资金、上项目,建成大十字地下商业街,水井巷中央商务区、中心广场北扩项目全面启动,商贸城区特色进一步显现。南川河综合整治成效初显,循环经济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党建:创造力得到明显增强
【关键词四:两新组织】顺利完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对党忠诚教育活动,全面启动“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平安中区”建设成效明显,各类平安单位创建率达96%。
五年来,城中区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巩固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增强。积极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完善党内民主议事和决策机制,建立党代表经常性活动制度,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轨道,一批优秀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着力整顿部分薄弱村级班子,加强机关、社区、非公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深入开展“三观”主题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明显。
踏上新征程,五年后中区更强壮
腰杆更硬:招商变选商
【关键词一:调结构】围绕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的要求,立足近郊区位优势,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以总寨原农业示范区项目为抓手,做精、做细农业项目,推进观光农业园区化和规模化。
未来五年,城中区将依托南川工业园区的辐射作用,加大招引资力度,由招商变为选商,努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财税贡献大、发展后劲足的企业或项目入驻中区。努力挖掘中小企业的潜力,鼓励和引导工业项目技术更新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5亿元以上。围绕建设“现代化核心商务区”的目标,充分发挥西门口、大十字两大商业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特色商贸业建设;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和优化步伐,积极培育和延伸会展产业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等生产型服务业和仓储超市、餐饮服务等生活型服务业,努力培育新型产业,形成商务繁荣聚集、工业优化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中疏南活:打造活力城区
【关键词二:优布局】按照“中疏南活”的要求和“一轴两片”发展思路,合理定位区域功能,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产业发展。
北部老城区以水井巷中央商务区、中心广场北扩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商务功能,突出发展金融、保险、中介等楼宇经济和高档休闲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建成集购物、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化核心商务区;南部新区依托地热资源、农业资源和会展资源,强化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和会展服务功能,建成集旅游服务、会展服务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宜居和会展服务区;中部轴线地区结合棚户区改造、整村推进,强化便民利民和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农村托老托幼、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业,建成便民利民的活力轴线,使中区成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活力城区。
绿色发展:建精品创特色
【关键词三:保生态】深入推进大南山绿色屏障建设和南川河生态走廊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围绕南川河、湟水河,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和保护,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
“繁荣靠产业,美丽靠建设,宜居靠管理。”以新建、改建和管护街头绿地为重点,大力实施城区绿化工作。同时,老城区和南川地区要以南川工业园区为依托,以水井巷片区改造、南川河流域开发和中心广场北扩为契机,加快集中连片旧城改造步伐,打造城市“精品”。新区要以南川片区综合开发为契机,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力实施道路拓宽改造、楼体灯饰亮化、给排水管网改造、停车泊位、街景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提速
【关键词四:城乡阵地】加大街道、社区建设力度,扩大街道社区投入,着力建设社区、农村服务阵地,基本实现社区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为城乡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一站式”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和旧城改造,科学依法有序,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房屋征收拆迁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各类土地,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集中连片开发带动项目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交通、给排水、新能源、城市管理、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千方百计实施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建设,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居住。
惠民利民:提高保障水平
【关键词五:利长远、得民心】“满意在中区,服务在中区。”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投入上逐年增加,集中有限的财力,每年办几件打基础、利长远、得民心的大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名校、名校长和名师建设,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调整和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取向和动力机制,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引导园区、中小企业和服务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努力扩大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就业等保险机制;努力建成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拓展训练营地,提高公共文化体育产品的供给能力;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等。(作者:张扬 尖木措)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