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墙体广告 近日从省商务厅理解到,第五批“福建老字号”的申报日前曾经启动,这意味着在现有34家“中华老字号”、68家“福建老字号”企业的根底上,又一批企业将步入“老字号”的行列。 在历史长久的商业竞争中,我省在医药、饮食、食品、手工艺等范畴构成了许多出名遐迩的“老字号”,它们的运营现状如何?近日,记者停止了调查。
勇于求变,老而弥坚
位于莆田的华昌珠宝有限公司开创于1908年,是我省珠宝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中华老字号”。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越3亿元,这已是在珠宝行业多年不景气的状况下,这家“百年老店”连续3年完成盈利了。 华昌的绝活是“金镶玉错金银”,这项技艺已入选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总裁张新忠看来,企业能有今天的成果,最关键的便是据守了对祖传技艺守护传承的初心。
而另一方面,面对现代品牌的冲击,走过百年的华昌也在不时顺应现代审美和商贸流通体系。 张新忠说:“审美是会变化的,我们既要传承古典的美,也要打上这个时期的烙印。”正是基于这一思绪,企业先后开发出金镶彩宝、金镶木等全新产品,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
面对工业浪潮的冲击,华昌在维持手工制造的前提下,对“金镶玉错金银”技艺停止了现代化改进。公司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复旦大学树立了技术研发联盟,着力于金镶玉技艺的理论化研讨。同时,在高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经过“产学分离”的方式,将祖传中心技艺“金镶玉错金银”公开传授,组建人才梯队。 销售方面,华昌在维持传统渠道的同时,线上渠道的权重逐年增加,除联手阿里巴巴展开“中国质造”活动外,还积极打造“互联网+”珠宝定制新形式。经过互联网跟线下实体渠道打造华昌本人的O2O效劳平台,消费者能够经过平台跟工厂直接对接,做到从设计、消费到销售的一站式效劳。
像华昌这样谨守传统又不时求新的企业,在我省的“老字号”中不在少数。
方家铺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自1936年兴办以来,历经四代传承,具有70多年南北干货运营历史和信誉沉淀。往常,经过不时转型晋级,公司已开展成为集农业产业化及商贸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在全国具有601个直营门店。2015年度,公司总产值超越5亿元,利润总额3012万元。 民天集团依托现有的五大批发市场资源,树立民天生鲜自主网站,将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引入电子商务范畴,同时与产品供给商协作,逐渐构成以基地对接消费、网上订单、线下生鲜便利实体店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态势。
而福州传统小吃同利肉燕则一改“前是店面后是作坊”的传统运营形式,规范化、标准化建立中央厨房2000多平方米,并确保货源可追溯。 水土不服,生存临危
虽然有不少胜利案例,但在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后,我省的“老字号”简直难以防止地遭遇国内外现代品牌冲击,面临着种种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中的“水土不服”。 今年60岁的林英德是老字号“耳聋伯元宵”的第三代传承人。他通知记者,机器只能替代人工包装这一道工序,其他环节还是需求手工,“老字号的优势就在于传统的手工技艺,假如手艺失传了,老字号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而如今,这一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手工艺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儿,要起早贪黑,酬劳也不高。”林英德说,儿子开端也不愿意接班,后来苦苦相劝,才勉强容许接手。
“民天虾油制造技艺”的传承也遭遇人才老化的危机,而吸收人才需求财力支持,企业面临内力缺乏的为难场面。即使是目前运营情况良好的华昌珠宝,在高精尖的设计人才方面也显得乏力。
与此同时,省商务厅调研发现,我省“老字号”企业大多是手工技艺传承的小微企业,有些手工技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大多设备陈旧、产品及技术落后、资金短缺,无法支撑技术变革和加工厂建立,不少企业已处于消亡边缘。另外,还有大批“老字号”企业在城市改造中被强迫搬迁或停业,元气大伤。
学问产权维护也是“老字号”的一道坎。近年来,我省的“老字号”企业遭遇商标侵权以至抢注现象并不鲜见,且大多存在维权艰难问题。
2013年,回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对“中华老字号”“回春”字号停止35类“药品批发或批发效劳、药用制剂批发或批发效劳、医疗用品批发或批发效劳”的商标注册,于2015年7月胜利取得初审公告,却在公示期内遭湖南省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提出异议,目前企业仍在应对商标异议辩论。“聚春园”佛跳墙遭遇浙江商人歹意抢注,至今未能注册胜利。福州肉燕行业的两大“老字号”“同利”与“依海”盘绕注册商标“同利及图”的诉讼案历时7年,固然最终同利胜诉,但福州肉燕行业也因而大伤元气。 福建省“老字号”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礼水以为,我省许多“老字号”品牌短少前期细致的市场调研和精准定位,招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上学问产权维护认识不强,招致了这一系列的侵权现象,应引以为鉴。 既要扶持,也须改造
“评‘老字号’,就是希望将这些老手艺、老行当留下来,能原汁原味当然最好;但是他们又置身于现代商贸体系中,需求有与之相顺应的现代管理理念、消费技术和营销手腕来配套,这需求求变。处置好维护与开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省商务厅流通业开展处处长林谋平对记者表示。 为推进“老字号”开展,早在2005年,省发改委、原省经贸委等8部门就共同出台了《关于维护开展福建省“老字号”的若干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指导和催促各地研讨制定促进“老字号”开展的工作措施。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泉州市出台了维护和促进“老字号”开展的施行意见,就规则对取得“中华老字号”“福建老字号”认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对“老字号”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补贴资金最高可达30万元;对“老字号”企业国内商标维护型通类注册补贴资金最高补助5万元,对“老字号”企业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补贴资金最高补助10万元等。三明市设立效劳业开展转型引导资金,对市区取得“福建老字号”认定的企业奖励2万元,获“中华老字号”认定的企业奖励50万元。 但业内人士以为,相比“一口价”的资金补贴,政府部门更应该细化扶持政策。如为传统“老字号”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牵线搭桥,指导企业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拓宽销售渠道;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出台优惠政策,助其留住门面,或给他们一个集中展现的舞台;增强对冒充伪劣“老字号”的调查取证,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
“老字号”本身的努力同样重要。郑礼水以为,“老字号”企业要持续不时开展,就必需经常对各类产品的市场情况停止剖析,引进现代管理体制和消费技术,在开发特征产品上下功夫。 他倡议,“老字号”经过现代消费工艺的改良,做大范围以获取丰厚利润,让更多手艺人可以坐得住,从而花心机对老字号的传统手工艺停止创新。传统的营销形式也要随之改动,可参考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形象,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运营手腕,统一效劳方式的连锁运营或特许加盟方式,用与时俱进的商业形式和产品来博得年轻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