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应扶尽扶
脱贫攻坚难在精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十三五”期间,我区始终把规范建档立卡、加强动态管理作为脱贫攻坚基础性工作,严格将精准方略贯穿始终,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对近年来的脱贫人口进行了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的核实调查,做到了应扶则扶、应进则进、应退则退。
同时,认真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在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分类施策上下足功夫,实现了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015年,在全市吹响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中,我区结合实际,出台《綦江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并完成了25个贫困村“销号”和6950户22904名贫困人口“越线”的年度目标任务。
2018年,面对脱贫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我区针对性提出了聚焦“精准”、聚焦“就业”、聚焦“治理”、聚焦“动力”、聚焦“人才”的“五个聚焦”思路要求,并配合出台各项辅助政策,将工作重点聚焦到了深度贫困群体与基层队伍建设。
2019年,认真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真认账、真反思、真整改、真负责,全面启动脱贫攻坚“回头看”,坚持问题导向,以“区级统筹、镇和部门为主、下查一级、分类指导、集中力量、全面覆盖、深度排查、边查边改”为原则,采取工作人员实地检查、责任人签字背书、及时录入APP采集、后台分析汇总的方式进行,边查边改、即查即改、立行立改,实现了重点任务、重点问题清零达标,扎实做好了巡视“后半篇文章”。
2020年,立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与洪水灾害影响,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部署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大整改“百日大会战”“收官大决战”,创新提出“七看七帮”工作法,奋战“脱贫攻坚冲刺90天”,针对“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查漏补缺、即查即改,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级道路建设、定点帮扶“五大”专项提升行动和兜底保障攻坚行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升脱贫质量成色。
下沉一线 尽锐出战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书记、区长“双组长”,三级书记下沉“战贫”一线,区级领导包镇督战、部门干部包帮联战、街镇班子包片领战、驻村工作队驻村实战、村干部包点促战、企业结对帮扶助战“六联动”……在綦江,每户贫困户的背后都有一个帮扶团队,每个扶贫产业的背后都有一个智囊团队,每个分线战场都有一个专业团队。
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乡村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志智双扶、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的有序开展,强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为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全区明确所有街镇由副书记统筹包抓脱贫攻坚工作,配备3-5名专职扶贫干部,每村均配置1名扶贫信息员,实现贫困乡村街镇级领导包抓工作全覆盖。同时,坚持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一线,选派25支驻村工作队伍,91个帮扶单位5331名帮扶责任人进入基层“战场”,精准帮扶贫困群众,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兴产业、扬斗志、办实事、办好事。
2019年,我区又选派184名区级单位党员副职领导干部、9名党员民营企业家到“空壳村”、薄弱村实施“破壳行动”。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我区始终将党建作为统领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积极创新党建工作载体,融合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政策法律宣传、乡风文明建设,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使乡风和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2019年,我区建立“就业培训+人才回引”体系,做好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帮扶激励、产业扶持、典型示范、乡风引领“六篇文章”。在“扶志”上着力,广泛开展“榜样面对面”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宣讲活动,组织有脱贫意愿的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37场次,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决心,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产业驱动 稳定增收
为破解农村组织力较弱、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我区探索建立“产业补助+利益联结”机制。分类制定产业补助政策,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在51个村开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建立“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全区累计投入4008万元集体经济启动资金,因村制宜培育发展集体经济,有效探索“鱼稻共生”“中蜂托养”“订单收购”等“一村一品”产业模式。73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底,贫困户累计享受分红162万余元。
2019年,我区共吸引160余名城市工商企业家下乡兴业、10334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培养和回引本土人才313名,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860人次,选派产业技术指导员523名,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乡村旅游业等十大致富产业,推动稳定增收。
目前,我区已培育形成草蔸萝卜、黑山羊、糯玉米、辣椒、优质稻等10大特色产业,建成产业扶贫基地45个。全区发展辣椒7万亩、糯玉米3万亩,管护经果林1.5万亩。25个贫困村发展蔬菜8000亩、家禽11万只,形成生态畜牧、花椒、甜糯玉米等优势产业。200余贫困户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
“不仅前期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而且我们还抓好产销结合,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全产业链培育出‘饭遭殃’、凤冠橘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区——镇——村三级物流、电商网点全覆盖,提高运出效率;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搭建机关食堂定点销售、商场超市扶贫专区、京东和天猫‘綦江馆’等知名电商平台,以及‘菜坝网’‘红蚂蚁商城’等本土网销平台,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好,贫困群众得实惠。”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大力加强柑橘、辣椒、萝卜、笋子等“353”主导产业及产业链条发展,打造标准化、品质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加强招商对接,重点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此外,结合“赶水草蔸萝全产业链”“永新万亩优质黄花梨全产业链”“永城温泉小镇”“赶水康养小镇”等储备项目,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积极与投资企业进行磋商洽谈。目前,已吸引正邦集团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