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从浙中山区走向全省、全国。这里有绿水青山、源头活水的生态美景,有村民和睦、乡风和谐的人文风景。依托生态优势,培育良好乡风,厚植发展底蕴,小山村在山坳坳里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花”。
12月14日,今冬初雪。伴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沿着柏油乡道来到磐安县新渥街道源头村中心,映入眼帘的便是门头上印着一颗闪闪红星的村文化礼堂。源头村不大,仅161户389人。连日来,村民们常常会聚一堂,一路议论着村庄新添的喜事——获评“全国文明村”。“小山村有了国家级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源头村党支部书记厉廷福说,文明之花绽放村民幸福生活,荣誉的背后是村民们对文明乡村孜孜不倦的追求。
走进源头村村民广场,边上一块宣传栏写着村干部和全村户主的名字。从村责任人、党员责任人至农户,三级网络是全村垃圾分类的管理举措。每一名党员平均联系5~8名农户,确保网络全覆盖。这套机制,让源头村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前列,成为全县4个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之一。
在源头村,文化礼堂在村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在这里,每月有一场文化活动,每逢节日有节庆活动。390平方米的礼堂之中,村民们可以办道德礼仪活动、开村民大会、看文艺表演,也可以听专题讲课、学养生养老,看电影、过重阳、跳舞……城里人有的节目,礼堂里全都有。
前年春节举办的“村晚”中,81岁的卢金林上台表演了一套八仙拳拳术,受到村民们的喜爱和夸赞,至今是老人津津乐道的高光时刻。后来,村里将节目刻录成光盘,让村民和外来参观者观看。
村妇联主席厉香仙几年前牵头组建一支舞蹈队,一共吸引村里20多名妇女参加。只要有空,大家就在一起排练,有时还会从县城请来专业老师排舞。每逢村中重大节日,厉香仙带着大家上台表演。“跳起了舞,山村就有了活力。”她说。
“1月,写春联、送春联;2月,举办春节联欢晚会;3月,庆妇女节活动……10月,庆国庆,重阳节敬老礼仪活动;11月,食品安全教育,文明志愿护河行动;12月,交通安全讲座,农技知识培训。”在文化礼堂入口右侧,一份2020年源头村活动安排,将礼堂一年到头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因疫情上半年多场活动取消,下半年起礼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节目多、质量高,大家都喜欢参加。”厉廷福说,文化礼堂就像一条线,它串起每个村民从年初到年末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借助文化礼堂,源头村每年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树立了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村风。
源头村三面环山,山林资源丰富,有3000多亩毛竹。据考证,700多年前,源头村始祖厉朝信定居此地后就开始做竹编。在山靠山,多数村民从小就学得一手毛竹加工技艺。这两年,源头村通过“文化+”“旅游+”等方式,不断加快竹产业的挖掘和转化,利用生态优势培育新经济。
文明“接力赛”让乡村更美丽
源头村有两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村会议室的墙头上,排列着一块块金字招牌:磐安县文明村、金华市文明村、浙江省文明村,命名时间分别为1990年、2008年和2009年;村文化礼堂张贴的村庄发展史显示,数十年来历届村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文明乡风绘到底。
从山里到山外、从小地方到大地方,再到全国文明村,源头村一步步从山乡走向全省、全国,靠的是全村人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文明“接力赛”。
对源头村村民来说,文明早就不是一个名词,而是浸入山乡骨髓的因子。伴随文明村庄创建的不断深入,漫步全村前后左右,每一个到访者总能不经意间与文明不期而遇。村庄整洁有序、一尘不染;文化礼堂特色明显,文艺气息浓郁;山涧溪水潺潺流淌,源头活水清澈干洌;村民们喜笑颜开、待人和气。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