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工业的发展史称,钢铁是工业筋骨,行业之变印证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嬗变。
极不平凡的2020年,历经去产能阵痛的中国钢铁业在改革淬炼下扛住了疫情冲击,实现超预期增长。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不止在书里
【钢与城】
走了这么久,鞋子一点都没脏。 与中国宝武鄂城钢铁有限公司做了62年邻居的市民刘合双说,穿白鞋来鄂钢,就是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每一条路都是干干净净的。
2020年,经历起死回生的蜕变后,鄂钢上榜绿色制造名单;湖北鄂州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
绿色钢厂与文明城市在这里交相辉映。而5年前,这座因钢而兴的城市却陷入旋涡。
2015年,钢铁行业多年高速发展累积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凸显,产能过剩加剧行业恶性竞争,钢材价格降至20年来最低,全行业由盈转亏,亏损额超过800亿元,行业进入至暗时刻。
生死攸关之际,鄂钢以浴火重生的决心踏上转型升级之路。
彼时,正值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继出台一系列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举措。
2016年,全国化解过剩产能6500万吨,钢材价格触底反弹;宝钢、武钢合并,为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破局;
2017年,全国约1.4亿吨 地条钢 产能全部出清,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2018年,全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提前完成 十三五 时期上限目标;
2019年,全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
紧跟全国改革步伐,鄂钢华丽转身。2016年扭亏为盈;2018年纳入中国宝武一级子公司,同年利润填补历年亏损; 十三五 时期,先后投入40多亿元,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初见雏形。
鄂钢是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发展、重塑活力的缩影。福建三钢从自身脱困到支撑城市发展,辽宁鞍钢完成从靠山到靠海的迁徙,河北唐钢实现从靠海到靠港的跃进,山东济钢发生了从 排污大户 到 纳污大户 的重大角色转变
2020年,尽管遭受疫情冲击,纳入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利润从6月起便实现同比正增长,资产负债率同比持续下降,全年利润有望与去年持平。
【钢与韧】
7月底,一家知名新能源企业找到太钢精密带钢公司,希望它能开发一种0.015毫米厚400毫米宽的钢片,用于制造新能源电池。
0.02毫米的 手撕钢 是当时设备设计的极限尺寸。面对客户的新要求,太钢精密带钢组织攻关团队,加班加点,几经测试,终于成功轧制出0.015毫米厚400毫米宽的钢片。
手撕钢 的厚度又薄了0.005毫米!市场需求倒逼技术突破,也印证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核心,其实是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在 手撕钢 项目上马前,太钢精密带钢的主要产品是0.5毫米不锈钢材料。从0.5毫米到0.02毫米,再到0.015毫米,为了这些用头发丝粗细才能描述的厚度,太钢人经历了700多次失败后,一举成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
助力 嫦娥 月球 挖土 ,参与 人造太阳 计划 太钢集团通过持之以恒的创新攻关,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笔尖钢、 手撕钢 、核电用钢等高精尖特缺钢铁新产品。
嫦娥 登月创造 中国高度 , 蛟龙 潜海成就 中国深度 ,高铁飞驰刷新 中国速度 ,这些都离不开钢铁行业不懈追求创新的韧劲。
【钢与绿】
走进位于河北唐山曹妃甸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首钢人递过一瓶饮用水,颇为骄傲地说: 我们自己生产的,放心喝!
钢厂能产饮用水?故事要从炼一吨钢需要多少水说起。
现已年过八旬的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去国外钢铁企业考察,问人家吨钢耗水多少,对方说 几吨吧 ,他嘀咕: 能够吗?
谈起钢与水,1984年就投身钢铁行业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新创颇有感触。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与钢铁行业节水标准的制订。
我清楚记得,1998年武钢炼一吨钢需要30多吨水,我们开始对标国外先进企业找方向。 李新创说, 我们当时将标准定在吨钢耗水6吨,很多企业都担心达不到。
经过20多年努力,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耗水目前已降至2.56吨,相比2000年下降了约90%。
吨钢新水消耗,是钢铁企业重要的能耗指标。吨钢耗水从30吨下降到2.56吨,说明了钢铁行业的巨大进步。 李新创说。
故事回到首钢,搬离北京,临海新建,新首钢按照循环经济构建的全流程能源转换体系,实现了余热、海水和各种固体废弃物等充分循环利用;开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水淡化技术,淡化水达到饮用水标准,可满足企业75%以上的用水需求。
中国钢铁工业通过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发展已今非昔比。钢与水的故事可谓是我国钢铁行业由弱到强、由 傻大黑粗 向 绿色发展 的生动演绎。
【钢与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当你走进中国宝武宝钢股份的 黑灯工厂 ,你会第一时间想起顾城的这首诗。
黑灯工厂 实际上是宝钢股份上海宝山基地冷轧厂的C008热镀锌智能车间,因智慧制造变革,只需少量人工操作、即使关灯也可以运行而得名。
今年以来,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四大基地没有因疫情停工 一分一秒 ,包括 黑灯工厂 在内的整个生产端,在智慧大脑的指挥下做到了稳产高产。
技术人员手机里安装着智能远程操控软件,生产线上遇到技术问题在家就能解决;不光上海宝山基地,就连远在3000公里外的宝钢湛江基地的情况也能尽收眼底。
机器人把最危险、最脏、最难的活包办了;进料、捞渣、出料、打包一气呵成;人们在同一个车间内,可以实现 不碰面生产 ,既能高效产出,又能确保疫情防控到位。
成本压力、人力短缺、环境负荷、能源消耗、安全生产 钢铁行业面临的痛点,传统发展模式很难全面破解。
这次疫情 大考 ,加速钢铁业向智慧制造转型升级。
今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新一轮全球制造业领域的18家 灯塔工厂 名单,宝钢股份上海宝山基地成功入选。
灯塔工厂 诞生于全球制造业面临转型难题的大背景下,广泛应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创新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生产系统和价值链。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荣表示: 在钢铁行业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何自我救赎?我认为智慧制造是重要出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