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节奏舞起来,祥龙瑞狮纷纷来拜年。草龙、虾子龙、板凳龙、布龙,还有南北狮子,对桂林老百姓来说,舞龙舞狮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亲切的家乡春节习俗。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祈福,象征祥瑞,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已经成为中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与此同时,人们还会在喜庆的日子里用舞狮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
在桂林,舞龙舞狮兴起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但每逢春节,在各地都能看到百姓舞龙舞狮庆祝节日的盛况,百姓甚至认为只有舞了龙或者狮子,才算是过年。在离过年不到二十天的现在,许多村子已经开始准备做新狮子并排练节目,家家户户参与其中,往常冷清的村落,在一声声锣鼓和一阵阵呐喊中顿显年味十足。
桂林乡间各具特色的祥龙瑞狮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舞狮来祈祷,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 龙 ,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表演需要十来个人共同合作。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看起来十分壮观。 临桂当地的民俗专家介绍说,和舞龙一样,舞狮虽然大多由两人合作,但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成默契。在舞狮的过程中加入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像一头活生生的狮子。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桂林各地舞龙舞狮的历史都已久远。接受采访的村民告诉记者,过去村民没有多少娱乐和体育项目,舞龙舞狮对大家来说,既是难得的娱乐活动,也是村民之间互动和合作的精神象征。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 仪式 流传了下来。
龙胜草龙
据《龙胜县志》记载,龙胜平等乡广南村、龙胜镇上孟村和伟江乡洋湾村等地自汉代以来,就有舞 草龙 的习俗。目前,平等乡广南村仍然保留着制作草龙、舞草龙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草龙已经成为当地不可缺少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胜广南草龙的渊源颇具传奇色彩。据《广南村志》的《族源》记载,草龙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为王氏所创。旧时,世代农耕的深山侗族山寨,庄稼常受蝗虫危害和旱灾之苦,人们认为草龙能消灾祈福,便用竹片、禾秆草、藤条等编扎草龙,并在农历六月初六舞龙。相传那天舞过田间地头,蝗虫会跳到草龙身上,然后将其一起烧掉,达到消灭蝗灾、五谷丰登的实效。此后,龙胜广南百姓每年都会在 六月六 舞草龙,祈求降雨灭虫,保苗促丰收,后来发展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民俗活动。
在临桂六塘,人们相信走村串巷的虾子龙会给大家带来吉祥。(临桂区委宣传部供图)
临桂板凳龙、虾子龙
两江板凳龙是两江人的独创,据说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了。当时镇上有位人称 麻婆子 的奇女子,虽然长相不佳,但多才多艺。为了迎接出嫁的姐姐正月回门,她和弟、妹用自家的板凳当龙身,拿稻草扎龙头,做成板凳龙。另外又用纸糊了虾子、鲤鱼、螃蟹等灯笼,让它们游动在板凳龙身边护驾,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孩童游戏迎接姐姐,表达了浓浓的亲情,又寓有吉祥如意之意。舞板凳龙与其他 祈福求雨 的舞龙活动有所区别,舞龙道具是农村家家都有的四脚板凳,简单易做。于是孩子们纷纷效仿,因此板凳龙舞很快就流行开来。每逢农历正月初二,两江镇都有数十条板凳龙和许多 虾兵蟹将 在晒谷坪、街头舞动,场面壮观。板凳龙舞就作为一种亲情游戏流传下来了。
与板凳龙不同,虾子龙则有一个美丽的 传说 。传说六塘当地有一只大虾,经常显灵,使当地风调雨顺,各业兴隆,百姓安宁。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马家塘中金光闪闪,大虾修成正果,化身成龙,腾空而去。六塘镇羊明街的百姓为感恩造福一方的大虾,用平安竹制作出大虾的样子,长30米,因大虾化身成龙而取名 虾子龙 ,并模仿虾的动作编出一套虾龙舞蹈。每遇大旱灾年便舞虾子龙,以期大虾继续庇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后来逢过年和当地重大喜庆节日,也会舞起虾子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桂林分类信息 房屋出租 房屋出售 车辆买卖 二手市场 家政服务 生活服务 教育培训 宠物交易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