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爽宜人,天蓝如洗,空气清新,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山清水秀,河清岸美,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是如今美丽凉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锦秀画卷。
从2015年至今,六盘水认真贯彻“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以及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践行创新、超越和生态环保的新时代精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以环境治理为抓手,出实招、动真格,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带来了环境质量的大幅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环境治理的实施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已成各方共识。
天蓝气爽,群众有了“蓝天幸福感”
数据显示,从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底,市中心城区实现连续30个月无污染天气,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受到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表扬——这是六盘水开展“蓝天保卫战”以来,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战绩”。不仅如此,2019年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实现大幅下降,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日平均浓度分别为37μg/m3和24μg/m3,同比下降20μg/m3和11μg/m3。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降幅分别达到43.1%和45.5%,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的城市。
这一份“成绩单”来之不易,难能可贵。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六盘水一度成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最为复杂的城市之一。
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十条”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各类污染物的治理工作,环境空气质量稳中有进,但与省下达的改善目标始终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至2018年,六盘水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在全省始终挂末,PM2.5年均浓度在2018年以前一直未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一方面是紧迫的发展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大气污染防治困难重重。
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不打赢“蓝天保卫战”决不收兵。
全市上下聚焦PM10、PM2.5污染治理,通过常态化开展六大类扬尘污染专项整治,突出开展特殊时段污染应急管控,有效开展节假日等重要时段污染专题管控。同时,调动部门单位、街道、社区等力量,以微信群方式实时调度工作情况,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在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中,通过高位推动抓落实、统筹调度抓落实、齐抓共管抓落实的“三抓”,强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同时,找准PM2.5 的主要贡献源,主要是建筑尘、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尘、道路扬尘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六大专项行动,逐个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加强扬尘污染过程和源头管控,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扬尘污染排放。另外,以示范项目引领带动。以文明施工七个100%(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砂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拆除工程100%洒水、出工地车辆100% 冲净且密闭、暂不开发场地100%绿化、外脚手架密目式安全网100%安装)为标准,选取碧桂园二期、明硐国际新城二期、星筑·中央公园、凉都红桥三甲医院 4 个施工工地进行样板打造,并召开现场会示范推广,迅速带动了全市建设工地施工扬尘管控水平整体提升。
不仅如此,我市还立足产业转型升级,从钢铁、火电、建材等传统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的产业入手,从根本上推动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
另外,积极推进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对60户餐饮企业免费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及在线监控系统,累计完成2280余户餐饮油烟净化设施的改造和安装,市中心城区中型以上餐饮企业基本安装油烟净化装置。除此以外,还开展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与此同时,我市还开展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应急管控和特殊节日污染管控。制定市中心城区轻中度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方案,降低应急响应门槛,完善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机制,对可能出现污染天气的时段,及时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将污染天气消灭在萌芽状态。在2019年中元节(8月13-15日)期间,我市充分吸取过去管控工作的经验教训,采取了提前安排部署、规划集中焚烧、立体宣传发动、强化禁烧保障等4项措施,保障了中元节期间的空气质量。
“蓝天保卫战”大获全胜,使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提升,也给全市人民群众带来了“蓝天幸福感”。
水清岸美,凉都展露清丽容颜
河水清幽,碧波荡漾;柳绿花红,飞鸟掠影;岸美景丽,游人如织……这是如今水城河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清丽容颜。水城河全长20.5公里,是贯穿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唯一一条地表河流,具有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水体景观等功能,是我市的“母亲河”。
然而,10年前的水城河曾经“蓬头垢面”、臭不可闻,有“垃圾河”“臭水沟”之称。因为污染严重,水城河还被纳入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
201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实现“水清、岸绿、空气清新怡人、生态功能自然”为目标,启动了水城河的治理工作。
在治理中,六盘水将治河与治污净水相结合,通过清淤、疏浚、通脉、净水,完善雨污排放系统,把水城河打造成“生态河”。
如今,水城河焕发的新颜,让广大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群众满意度达96%。六盘水成为2018年全国12个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为100%的城市之一。
随着治理黑臭水体首战告捷,2019年6月,六盘水启动了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打响了“碧水保卫战”。
《六盘水市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实施方案(2019—2020年)》出台,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统筹调度、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并聘请专家团队全程开展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全面推进治理、建设工作。
据统计,在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示范城市建设中,六盘水拟治理黑臭水体总长度达10.7公里,计划投资12.54亿元,包含17个项目。
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基于全市重点水环境监测数据,以水质异常区域为重点,根据分行业、分年度、分域,优先解决最突出水环境问题的原则,分年度提出全市“水十条”重点工作计划,实施了重点河湖综合整治、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园区污水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入河垃圾清理等7大专项行动。此外,“十三五”期间,我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多点出击,生态环境“好戏”连台
如果说,“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是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打戏”,那么,“净土保卫战”、固体废物攻坚战、农村环境攻坚战则是另一场“重头戏”。
我市根据国家和省“土十条”工作部署,出台了《六盘水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总体实施方案》《六盘水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有力推进了“净土保卫战”的深入开展。
——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方面,目前全市已经完成2个试点地块的布点、采样和分析测试,剩余的34个地块布点、采样和分析测试方案已完成34个,完成19个地块现场采样。
——在加强建设用地环境管理方面,组织有关部门对2017年7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新开工的4141个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进行排查核实,目前已全部核实完毕,此外,还对全市35家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排查。
——在历史遗留重金属铅锌废渣治理方面,完成了钟山区大湾镇小湾二选厂、木果镇历史遗留铅锌废渣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稳步推进水城县陡箐镇、钟山区大湾镇开化村五、六组和三组历史遗留铅锌废渣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在农业地分类管理方面,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及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有序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截至2020年7月,全市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类地累计完成安全利用面积109.26万亩,完成任务数127.13万亩的85.94%。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出台了《六盘水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市纳入改造的28座加油站95个罐已经全部完成防渗改造。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市还着力打好固体废物攻坚战和农村环境攻坚战。以“清废行动”为抓手,积极做好固体废物管理工作。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期间共完成建制村整治318个,同时,完成298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市共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237处,初步建立了农村黑臭水体清单。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