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段时间,电影市场其实不是很愿意接受风格沉重的作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一九四二》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同档期竞争,前者因为表现苦难,虽然口碑不错,但仍有不少观众表示“不敢看”,后者的结尾虽然很“惊悚”,但因为有惊艳视觉与超强想象力的包装,通常观众不会觉察到“残忍”,因而更受欢迎。
给偏沉重、严肃或宏大的故事,包上一层“喜剧”的外壳,成为创作者处理现实题材最常用的方式与技巧,2018年公映的《我不是药神》,说的是用药贵、用药难的话题,但因为喜剧明星徐峥的加盟,还有诸多笑点的设置,使得它的苦涩味道被稀释了不少,观众“服用”起来“笑果”更佳。
“喜剧”的万能作用,被更多的新人创作者所察觉,为他们获得进入电影圈的门票,打开一条通途。2016年公映的《驴得水》,正是因为使用了喜剧手段,通过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让观众通过黑色幽默,收获了一份感慨与启发,也让它的编剧导演周申、刘露一举成名。试想,如果没有电影近乎“石破天惊”的喜剧想象,这个题材会很难实现突破,被更多观众所看到。
中国观众对喜剧的偏爱,以1997年冯小刚《甲方乙方》公映,开启贺岁片概念为标志,一直持续到现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中,一直追求幽默、轻松、戏谑,就算是表达情感,也点到为止,不用“深情”换取眼泪。1999年的《没完没了》中,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有一个成了植物人的姐姐需要照顾,但就算这一情节设置,也是为了男女主角最后能够走到一起,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观众对苦难与沉重,有一种本能的躲避,其实并没有多复杂的原因。很简单,人们选择进影院看电影,多半是奔着娱乐与放松的目的去的,工作与生活里的压力本身就不小,看电影是减压的最佳途径之一。不能怪观众挑剔或“浅薄”,从产业与文化的层面看,正是因为观众对喜剧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国产片在创作层面的进阶。
让人哭容易,让人发自内心的笑却很难,这确定了喜剧的创作难度,要高于其它类型作品。这些年国产喜剧泥沙俱下,既有一部分佳作,也有不少让人尴尬的烂片。喜剧需要高级的创作理念与实现手段,因此,这一类型的作品,很容易让一些投机取巧的创作者原形毕露。
现在这部《小红花》的成功,能看出它吸取了一些此前优秀喜剧片的经验,但也能感受到片中融入了诸多属于当下的时代元素,比如年轻人对于性别、恋爱的看法,对人生与生命的态度,还有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等等,都与父辈迥然不同,这使得影片拥有了一种看不见但可以感受的到的“呼吸感”,这种“呼吸感”让影片与年轻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的联系,更容易制造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