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我市热心市民、文保志愿者窦启荣去世的消息,在市民和文史爱好者群里引起广泛关注。大家或在微信群里表示对他的悼念,或发文表达哀思: 缅怀窦先生,可谓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拓一城碑,留一方史迹。
拓一城碑,留一方史迹
文化名城镇江,在3000多年的历史中,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钟情,留下了众多的碑刻。对这些珍贵的遗产加以收集、整理、研究,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出生于1941年2月的窦启荣,退休于原镇江搪瓷厂,自幼喜爱书法、篆刻。上世纪90年代,他偶然在一处建筑工地废墟里看到一块散落的古石碑。他在感到痛心可惜的同时,萌生出寻找收集镇江各地古石刻,通过碑拓的方法把它们保留下来,供后人研究的念头。
从1997年开始,20多年的时间里,他不辞劳苦,或步行、或骑车、或乘公交车,深入大街小巷、农村乡镇,走遍镇江的角角落落,寻找散落在田间地头、沉寂在荒山野外的民间碑刻、匾额、砖铭,拓碑400多方,为镇江的人文遗迹留下珍贵的资源。
他把这些碑刻拓片整理成匾额 楹联、题记 石刻、记事 文告、庙额 墓志、古井(碑) 栏铭、断碑拾遗、古砖铭文(含纹饰砖)等多类,以简约的文字诠释、图文并茂的形式编辑,在2013年、2020年,分别自费编著出版了《京江遗珠碑拓》二集。他说: 这些碑拓都是过去没有收集过的资料,所以取名 遗珠 。
20多年来,在收集、捶拓的过程中,他亲眼看到许多精美的石刻因时代久远、保存不善破损不堪,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让他感到痛心。 镇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迹很多,民间留存着不少历史遗迹。 在一次采访中,窦启荣对记者说: 每当看到那些珍贵的碑刻有的流落在田头、河边,甚至在厕所里成为垫脚石,就感到万分可惜。
窦启荣还将自己翻拓的古石刻制成详细的表格,时间跨度前涉汉代,后至民国。每幅拓本中,他都对石刻的方位、内容含义以及大小、质地进行详细注明。窦启荣在《京江遗珠碑拓》第二集书中的前言中写道: 时代需要有人代代相传,做这样的事情是吃力不讨好的,然而能换回这些文物不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就感到很欣慰。
用生命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身患糖尿病的窦启荣每次出门拓碑都是自带干粮和水,背包里放上拓包、拓纸、墨汁、刷子等物品。
我市文史爱好者、文保志愿者马阿林、茅福顺都跟窦启荣相交十多年。曾跟他外出拓过碑的马阿林赞叹道, 老窦是用生命在拓碑。
马阿林一次跟随窦启荣去圌山报恩塔拓碑。 当时他已经七十五六岁了,又患有糖尿病和哮喘。我们先坐公交车,再走路到圌山,山上的台阶多,每爬几级台阶他就要歇一会儿。慢慢走上山顶后,他不顾劳累,一刻没歇爬上一个6米高的竹梯进行拓碑。 据马阿林回忆,当天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中午在山上吃的是方便面。
老窦经常一个人出去拓碑,难得有需要帮忙时才会喊人陪同。 一次窦启荣去南山米芾墓拓楹联,需要有人帮忙扶梯子才请了茅福顺一起去。茅福顺回忆: 老窦做事非常认真,在拓碑方面绝对是专家,他没经过专业培训,完全是凭自己喜欢,自己钻研。
丹徒石马 普惠大桥 建于民国十五年,想要拓下桥上的石刻文字,窦启荣几乎是在玩命。站在桥上,隔着栏杆,手只能够碰到文字的最上方,一个人肯定完成不了,只好找朋友帮忙。第二次去的时候,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头朝下、脚朝上,几乎倒悬于这座大桥的栏杆外,才将 普惠大桥 四个字拓下来。拓完了,窦启荣十分高兴,朋友却吓出了一身冷汗,一再表示 下次再也不跟你出来了,你简直就是在玩命 。
值得一提的是,窦启荣多年来寻访到的不少古碑记、古名录是首次发现,其中不少鲜为人知,不乏名师大家的作品。如清代著名书法家、有 淡墨探花 之称的王文治题写的 三茅宫 福德神祠 ;有记录镇江重要事件,比如晚清残碑 两江督练官所营基 等,这些碑文题记对于研究镇江人文遗迹,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一次骑车寻访横山凹三茅宫时,一堆碎石上的三块断碑引起他的注意。他上前拂去泥土,惊讶地发现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有着 淡墨探花 之称的王文治亲笔所题。他想清理出来拓印时却遭到阻止,最后求助于相关部门才如愿。最终在他的呼吁下,石碑得以保存下来。后来,他在辛丰镇徐东村的一座土地庙里,再次发现王文治题写的一块匾额,弥补了镇江文史资料关于王文治的空白,这也成为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事。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