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墙体广告 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陈旧绿宝石,竟被误以为水晶长达20多年。这一颠覆性发现,最近发生在广西合浦汉代文明博物馆。这一发现的“功臣”,则是来自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两台高科技仪器。该发现将中国出土绿宝石的时代至少往前推了约1200年,一起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贡献了新根据。绿宝石其实是绿基石的一种。绿基石一般呈六方柱形,以浅蓝绿色见长,包含海蓝宝石、金绿宝石等,其间以祖母绿最为稀罕。承当这次判定使命的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间负责人介绍,承受送检的文物是6串饰品,嵌有72颗宝石,色彩多样,大多呈通明或半通明状,曾经被认定为水晶。它们均出土于上世纪90时代,出土地址包含东汉前期的黄泥岗、西汉晚期的廉州镇北插江盐堆等四处汉代古墓,当前收藏于广西合浦汉代文明博物馆。
这次,光机所的科学家带着两个便携式仪器——“X射线荧光分析仪”和“拉曼光谱仪”,来到该博物馆,为饰品上的宝石逐个进行了“身份判定”。经判定,本来这6串饰物上的72颗宝石中,名副其实的水晶仅28颗,有36颗归于绿基石族宝石(包含海蓝宝石16颗、金绿宝石8颗、透绿宝石12颗),其余为铁铝榴石、钾硅酸盐玻璃等。
结果为何会与之前判定距离如此之大?研究人员以为,这与其时的判定技能有关。文物与考古学家拿手传统“肉眼目鉴”办法,根据的是多年堆集的对文物演化规则的熟谙把握,比如在瓷器判定中的看胎、看釉、看器型。而宝石之间的一大底子区别在化学成分,并非外观,即使外观相似的物质,内部的化学组分也能够截然不同,而这种元素上的区别,肉眼难以觉察到。
“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为宝石开具一份谨慎的‘元素图谱’,拉曼光谱仪则经过‘拉曼特征峰’反映出文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将两方面信息归纳起来思考,就能迅速把握文物的‘实在身份’。”该负责人介绍,水晶和绿基石宝石的硬度附近,莫氏硬度都在7摆布,和人类牙齿的硬度相似,色泽、通透度都具有相似性,因而两者很容易混杂。但对仪器而言,绿基石宝石为铍-铝硅酸盐矿藏,水晶则是二氧化硅,二者截然不同。
据介绍,中国具有完满晶型的绿基石宝石相对稀疏,因而这次判定出的绿基石宝石尤为珍贵。据介绍,经检索有关文献发现,此前,中国出土该类宝石的最早记录是明代的金绿宝石,出土于湖北省。因而,据此初步可判定,这次判定出的绿基石宝石是中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陈旧绿基石宝石。
广西合浦汉代文博馆负责人说,馆里已着手批改有关信息,这一发现也为下一步追溯珠饰来历指明晰方向。中国古代具有悠长的玉文明传统,而古代印度和东南亚则偏好各色宝石,加之合浦一带又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由此大致可推断大部分宝石珠饰应是经过“海上丝绸之路”由南亚或东南亚传入的进口货。
因为科技考古在这次判定中体现出了独特的判定魅力,该博物馆还将用该技能,连续为收藏文物打开全部“复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