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丰公路旁的
江苏省
徐州市丰县范楼镇汪洼村,一座古老的祠堂昂然矗立在生机盎然的田畴中,
墙面上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近日,徐报融媒“寻访红色印记”采访组来到汪氏祠堂,才知道这座看来普通的
乡村家族建筑,却承载着一段令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历史。
▲汪氏祠堂 徐报融媒记者 刘冰 摄
承载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抗战史
走进祠堂,汪氏宗亲会淮海地区会长汪允华介绍说,抗战初期,中共苏鲁豫区党委于1939年8月在铜沛丰边界地区,建立了湖西地区县级政权——铜北办事处,并秘密设立了铜沛丰地下联络站,地下党员汪传恕被党组织任命为地下联络站负责人、汪新庄特支书记兼铜北办事处动委会秘书长。因汪传恕公开身份是国民党月照乡乡长,且月照乡乡公所设在汪氏祠堂,地下联络站建立以后,为便于开展党的工作,汪传恕将联络站设在了汪氏祠堂,用家族祠堂和乡公所两块招牌为地下联络站提供双层掩护。
铜沛丰地下工作者在积极做好情报搜集、传送工作的同时,以汪氏祠堂和铜沛丰地下联络站为依托,一方面将一大批铜沛丰边界地区优秀儿女培养成为坚定的战士,送上抗日战场,另一方面筹划、推动武装斗争。地下党员丁涧桥、汪晓光及深受共产党影响的开明乡绅陈兴振等在铜沛丰边界地区分别组建抗日革命武装,他们高举抗日大旗,在地下联络站的支持下开展武装斗争,在铜沛丰边界地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抗战史。
至今,地下党员汪允桂智缴土匪枪支弹药的故事,骨干群众张允贵、张云山父子拼死保护八路军军粮的故事,地下联络站联络员贾宏升巧妙骗过日伪岗哨朝根据地运送物资的故事,地下组织外围成员汪允朋、汪允生兄弟智斗日寇,冒险到
徐州为八路军买药、送药的故事以及大量诸如此类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古老的汪氏祠堂见证了地下联络站革命烈士李明伦、王玉珍、李西武、孟继胜、侯福荣、汪永昌等慷慨赴死的豪迈与悲壮。抗战胜利前夕,中共铜沛丰地下联络站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重创。第二次东进战役胜利后,汪传恕被敌人纳入监督视线,虽多次被不明枪手枪击,均因警惕性高幸免于难,亲友劝他撤入根据地,但汪传恕考虑到上级没有下达撤离命令,且尚有共产党人员需要通过他掌握的地下通道进入湖西根据地,于是继续留下坚持斗争。于1945年除夕夜被一名与他相熟的破落地主子弟以“无钱过年,请求帮助”为名骗开院门,惨遭反动派杀害。
以汪传恕为领导的一大批地下工作者除极少数人转战外地外,绝大部分人相继牺牲。不久,共产党另派秘密党员在汪氏祠堂办起了小学,继续动员发动群众投身革命事业。淮海战役前夕,铜沛丰边界地区率先解放,家族祠堂又成了淮海战役支前基地,数以百计的担架队、运粮队从这里走向淮海战役的战场。
▲汪氏祠堂外景
感悟“使命与初心”的红色教育基地
汪允华向记者介绍,革命烈士李明伦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打入日伪内部,担任伪敬安乡乡长。李明伦利用给日军筹备粮草、为日伪军官迎来送往之机,巧妙周旋于日军基层军官和汉奸头目之间,经常准确探知日军军事动向,并以回家或探亲访友作掩护,将情报秘密送往汪氏祠堂。1944年秋,由于叛徒出卖,李明伦于送情报途中被国民党顽固派抓获,他宁死不愿说出情报来源及送往何处,被顽军当场枪杀。
革命先辈汪家林奉命打入敌人内部秘密开展情报工作,在罗荣桓、杨勇同志指挥的史称“第二次东进战役”的对顽战斗中,汪家林在战友汪允桂配合下,冒死将大量军事情报送到汪氏祠堂,并成功转交给驻扎在汪新庄附近的王秉璋司令员,为“第二次东进战役”最关键一役——李单楼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联络站的情报工作因此受到了时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郭影秋高度肯定。联络站被破坏后,汪家林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因上线领导或牺牲或转战外地,一直未被组织接纳,解放后,因在国民党顽军中任职被捕入狱,后一直在东北林场劳改,上世纪80年代初才恢复名誉,但他一直无怨无悔,临终前他仍告诫子女:“我参加共产党的目的是救国救民,国家独立了,人民解放了,个人吃点苦、受点委屈算什么……”对他来说,情报员本身就意味着牺牲,而一个人能有资格为国家牺牲,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最好证明。
汪家林同村好友杨印堂受地下党派遣打入顽军内部,配合汪家林开展工作,因营救被敌人围困的八路军部队而暴露身份,慷慨赴死。地下联络站外围人员汪永文经常奉命将紧缺物资运往湖西根据地,后在一次运送
药品返回途中失踪,有人说被敌人枪杀,有人说病死在路上。地下联络站骨干群众汪家绍给八路军筹集医药时被沛县日伪特务抓获,关押在沛县日伪监狱达两年之久,后被折磨致死……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他们救国救民的初心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夜深一片城头月,曾照汪家祠堂松。”
徐州汪氏祠堂不仅是一个古老家族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铜沛丰地下联络站这一英雄群体的见证,它矗立在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向子孙后代讲述着这段共产党人用铁血浇铸的“使命与初心”的故事。汪允华说,清明节前大批中小学生来此学习瞻仰,聆听铜沛丰地下联络站抗战故事,受到了生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