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墙体广告 传说中,郸城是老子炼丹成功的当地。如今,这座豫东县城,正以炼出的另一个“灵药”而被人津津有味:
2012年,郸城一高诞生了河南省理科第一名,23人被清华、北大选取,全校三分之一学生上了一本线。2013年,郸城一高诞生了河南省理科第 二名,26人被清华、北大选取。行将到来的2014年高考,郸城一高已有18人取得清华、北大的自立招生加分,考上“两校”人数面对新打破。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赵媛 记者高冬丽/文记者沈翔/图
【生源】
九成是农家后辈升学希望激烈
郸城一高校园里,不仅看不到省内外名校常见的实验楼、体育馆等设备,连教学楼也只需两栋。由于学生太多,教师们本来的单位现已被腾出作为教室,而教师们则在楼顶加盖的板房里办公、教研。是什么致使郸城一高的迅速兴起?
在郸城一高教师王雪涛看来,周口1120万人,是河南人员和农业大市,郸城一高90%的学生爸爸妈妈都是农人,农人后辈激烈的升学希望也是这所县城中学完成“逆袭”的缘由之一。
“和城里孩子比较,他们的成才通道十分有限,考不上大学就得出去打工,或回家种田。”王雪涛说,而高考则是他们为数不多可通过本身尽力和公平竞赛,来改变自个命运的时机,所以他们比城里的中学生学习也就更刻苦。
【气氛】
处处都是标语和标语掀起斗志
一进郸城一高的校门,任何人都会被两边的墙面所震慑:在高达4米多的门洞两边墙面上,一侧贴的是2013年郸城一高被二本以上高校选取的有些名 单,密密匝匝一向顶到天花板,足有3000多人;一侧则是校园荣誉墙,近百块“优异校园”“先进单位”的匾额占据了整面墙面。
走进校园,好像进入临战前的兵营,各种横幅、标语几乎布满每一寸空间,空气中都能闻见“高考”敌人带来的火药味——“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 往前冲”“庄重来自实力,成果源于实干,别人在拼杀,你在干什么”“今日,你尽力了吗?别丢了野心和愿望”“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挑选哪 个”……
“在这种空气里,感觉不好好学习,觉得对不起家长、教师。”高三学生刘阳说,标语的确能起到鼓励效果,当他稍有懈怠时,想起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惭愧有压力。
【方法】
每天发誓+班级比照+造星运动
当许多校园都进行高考前百天誓师大会,而郸城一高则提出“600天冲刺”,为让学生坚持斗志,每天上午8点上课前,每个班的学生都会整体起立, 举右手发誓:“我庄重发誓!在高考冲刺最终日子里,我将唤醒我所有的潜能,我将凝集我悉数的力量!”校园外老远都能听到这嘹亮昂扬、豪气冲天的声响。
对学生来说,只需身处校园里,就能感受到竞赛无处不在。
走廊里,有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大相片,在每间教室的后边,都会有班级学生的“梦想榜”。“刘福晖,方针分数:630分,大学:浙江大学,对手:王东方……”不仅每个人有理想大学,还要求学生明确对手和方针分数。每个学生在班里,都有一个自个的“假想敌”。
校园在学生中还展开“造星运动”,每学期评选校园之星,包含“学习之星”、“拼搏之星”、“前进之星”等。学生变成校园“明星”,大幅相片被贴在墙面上,是在这所中学里最有体面的事。
【作息】
14个小时的学习时刻严丝合缝
在郸城一高,一张从6:10至22:20的作息时刻表将学生的每一分钟都严丝合缝地分解掉,确保每天近14个小时学习:上午、下午、晚上11节 课,由教师上课解说;4节自习课,大有些时刻学生用来温习和做题。其间,学生的休息时刻只需午饭1个小时、午休1个小时、晚饭1个小时。
许多学生都养成了快走或小跑的习气,并有着自个紧密的轨迹规划,以最大极限地节省时刻。像高三学生张峰,他们班在四楼,由于下课上厕所的人太多,他都是利用快上课前的时刻飞驰下楼,再踩着铃声飞驰上楼。
对郸城一高的学生来说,“考试多、密度大”是每天日子的常态。
“从5月20日开端到6月5日,两天一轮全仿真考试,完全像高考相同。”高三学生杨学明说,这样频频而密布的考试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时仍然坚持“手感”。
2013年考上清华大学的陈昭文这样描绘:“一个月76场考试,写了28张英语卷子,13张理综卷子,数学题集记了20多页……”
“怨恨考试是没有用的,你得把考试当兄弟。”考上清华大学的郸城一高学生桑留芳说。
【教师】
常常“一手拿着馍一手改着卷”
在郸城一高,时刻紧、压力大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
据王雪涛说,校园实施全员聘用制和职级薪酬制,每年暑假都要进行全员聘任,校长聘年级主任,年级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并对聘任的教师进行查核,依据查核断定7个层次的职级薪酬,防止均匀化和吃老本。
还有鼓励办法。2013年,高三教师高着儿奖最低的能拿到1万元,最高到达4万元。在这种鼓励下,郸城一高的教师们工作起来格外有劲。
由于校园要常常做题考试,每次考完,每位教师都面对上千份的评卷量,如今尽管用电脑评卷,但教师们的工作量仍是无穷的。
“为了第一天考完试,第二天就能点评试卷,在郸城一高,教师们改卷从来不过夜。”王雪涛说,改卷就像教师的“农活”,抢收是“粗茶淡饭”。有时为了连夜将卷子改出来,教师连吃饭的时刻也没有,常常“一手拿着馍,一手用鼠标改卷”。
王雪涛说,为了感谢教师家庭的支付,校园每年都会评“优异家族”,不少女教师的婆婆、男教师的爱人,都当选过“优异家族”,“校长会亲身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