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红色资源
纳林河党小组旧址的修缮工作终于进入尾声,但对于无定河镇副镇长张东阳来说,这才是一揽子修复计划中的一个,在张东阳的清单上,还静静躺着“巴图湾民兵检查站旧址”“西乌审革命根据地毛工厂旧址”“抗联会旧址”等名字。
老旧的窗棂新刷了油漆,土路铺上了石子,张东阳缓步走在大院里,抚摸着窑洞的土墙,感受着时间的沉淀,脑海中之前进行红色革命故事采编时搜集到的内容正在浮现……
纳林河党小组旧址位于乌审旗无定河镇无定河村,是1927年石作琦、范希芳、谷奇峰等现今已知的鄂尔多斯第一批党员活动的场所。1928年,纳林河党小组成立,隶属于横山一高党支部。1927年,谷奇峰于横山一高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敌人迫害,谷奇峰被迫辍学回家,在从事农业活动之余,利用社火、年节等契机,在庙滩、朱家湾、谷家湾、水清湾、张冯畔等地与其他党员私下见面,就革命形势、党的政策等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向其他进步青年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扩大党员队伍。在家期间,谷奇峰搜集并留存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籍,其他党员也经常连夜到访,共同学习,旧址逐渐成为纳林河党小组固定集会场所。
2020年,在乌审旗委支持指导下,依照《乌审旗“十四五”时期红色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无定河镇制定了《传红守绿,打造无定河红色旅游核心区》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红色文化旧址修复和重建工作提上了议程。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群众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力争还原历史原貌,让一个个沉睡的旧址焕发新生。2021年,无定河镇启动了红色革命故事采编工作,通过探访革命烈士后人,采访重大革命事件参与者等方式,以口述史的形式将记忆中的红色点滴汇聚,力图真实再现那个硝烟纷飞的年代。
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再梳理,无定河镇对全镇红色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围绕这些资源查漏补缺,逐步形成了无定河镇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料库,既为下一步发展红色研学文旅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学“好”红色知识
手里拿着镇里新发的“党史学习收音机”,白治文爱不释手。此时,白治文正坐在儿子白东胜的车上,准备前往1949年秋后中共乌审旗委办公旧址,继续他的义务解说员工作。一旁的小孙子看着爷爷手里的新鲜物件,脆生生地问爷爷那是什么,白治文扶了一下眼镜,慈爱地看了一眼孙子,又宝贝似的把收音机收好:“这是爷爷的‘红老师’。”
家住巴图湾村的白治文,今年已经是第三年担任1949年秋后中共乌审旗委办公旧址的义务讲解员,任劳任怨,风雨无阻。今年以来,到旧址研学的团队越来越多,在无定河镇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全镇14个村和2个社区的农牧民党员也将分批前来,今天的团队正是其中一支。
白治文的讲解主要是围绕父亲白玉德,父亲曾经是巴图湾民兵连的一员。1935年5月,红军长征的前锋部队自甘肃会宁一路北上,在蒙汉骑兵游击队等力量的支持下解放巴图湾。为了拱卫新成立的巴图湾乡苏维埃政府,当地青壮年自发成立了“巴图湾赤卫队”,也就是“巴图湾民兵连”的前身。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发展,这支维系一方安宁的小股力量,逐渐成为守卫红色成果的重要武装。而现在,白治文正在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今天,“眼尖”的白治文发现,团队里的好多人都拿着同一本册子,带着好奇,白治文要了一本来看,封面上写着《无定河镇党史学习教育学习手册》。“这个是从哪儿找的?”白治文问过才知道,为了让党员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无定河镇在《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口袋书》的基础上,加印了《无定河镇党史学习教育学习手册》,内容设计上除了党史大事年表,还以图文的形式对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进行了转述,搭配专项测试题和心得笔记。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党员,则用“党史学习收音机”帮助他们在家学党史。确保每个党员都能跟上党史学习教育的步伐,都能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洗礼。
“你们村也都有了,你要的话,明天就给你送来。” 镇里的工作人员说。
白治文等不及了。结束了这一批的讲解,催着儿子赶紧开车去村委会,去领《无定河镇党史学习教育学习手册》。急匆匆赶到村委会,一进门,白治文就发现,村委会新添置了一个书架,上面整齐摆放着党史学习书籍,最上边还有个显眼的标牌写着:党史书架。而在办事大厅的柜台上,新添置了一个“我是共产党员我帮你”的牌子,此刻,巴图湾村党支部书记刘静寒正坐在那里,接待办事的村民。
领到《无定河镇党史学习教育学习手册》,翻开扉页,白治文赶紧找来一支笔,在预留的位置写下自己的名字。走出村委会大门,一辆大巴车朝着乌审旗党性教育主题馆方向驶去。“不知道是今天的第几批学员了?”白治文想着,忽然,他猛一拍额头,又拉着儿子急匆匆上车赶回了旗委旧址。
白治文想起来了,这批人从乌审旗党性教育主题馆出来,下一站就是自己所在的1949年秋后中共乌审旗委办公旧址。
讲“好”红色故事
“乌审旗是一片拥有光辉革命历程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英雄土地。”说着熟悉的开场白,乌审旗党性教育主题馆的讲解员丁乾琛开始了又一次的解说工作。自今年4月试运营以来,乌审旗党性教育主题馆累计接待了30批次832人的研学团队,迅速成为周边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经之地”,地处巴图湾村的主题馆与1949年秋后中共乌审旗委办公旧址、纳林河党小组旧址等串点成线,共同构成了无定河镇红色研学的主线。
在2021年4月7日,刚刚开门迎客的主题馆就被纳入内蒙古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首次以项目的形式进入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序列。围绕主题馆,无定河镇提出了“一村一馆一基地”红色研学文旅发展规划,即在巴图湾村打造红色文化村,建立以乌审旗党性教育主题馆为核心的小微博物馆集群,逐步打造集研学、观光、实践为一体的党性教育基地,最终拓宽发展渠道,实现“传红守绿”两条线路并线发展格局。
征途始于脚下。2021年,无定河镇在做好研学接待工作的同时,着力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除常驻的固定讲解员3人之外,广泛发动民间力量,邀请熟悉当地情况、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五老人员”担任民间义务解说员,用“当地人讲当地史”的方式,盘活党史学习教育的社会力量。同时,利用农集等群众聚集活动,向民间征集“红歌好声音”“我的入党故事”,用文字记录和音频收集的方式,在各个重点位置向研学团队播放,将老百姓的“红”融入到全镇红色研学的“红”。用视频短剧、人机交互和情境重现等方式,再现经典红色故事,致力于营造沉浸式体验,让研学团队在声、光、电、景的共同作用下达成学习教育的初衷。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让所有农牧民党员都能参与到全镇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来,第二个目标是让全镇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方便下一步‘传红守绿’发展规划的落实,第三个目标是让每一个来到无定河镇研学的学员,既能在这里实现党性的升华,又能感受到无定河镇的红色文化。”无定河镇党委书记王广平表示。2021年,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无定河镇从管理者、参与者、服务者三个角色出发,不断自我加压;在实践中,无定河镇坚持“管好红色资源,学好红色知识,讲好红色故事”,争做红色文化传承、党史学习教育的“三好学生”。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