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缀绒生前在隧道施工现场(资料图)
朱云业向记者介绍东皋岭隧道开建经过。摄影 记者 张磊
朱缀绒的皮鞋
有这样一双女士皮鞋,被珍藏在定海区白泉镇皋泄村的陈列馆里。
黑色鞋面布满了裂纹,部分表皮已经脱落。鞋跟的两个天皮不见所踪,其中一只鞋的鞋跟更是漏了一个大洞,里面嵌满了泥土。
这双皮鞋的主人,是白泉镇皋泄村原党支部书记朱缀绒。
一双鞋,要沾过多少泥土,迈过多远的路,才能变成如今的模样?流逝的岁月里,每一个脚印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4月29日,“追光·沿着红色足迹出发”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团来到定海区白泉镇皋泄村,在东皋岭隧道旁,在香柚田里,聆听“一心为民好支书”朱缀绒的感人故事。
办公室里常年备着“三套衣服”
2001年10月18日,年仅51岁的朱缀绒在去规划香柚基地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不幸离世。
10月20日下午,哀乐低回,1000多名村民自发为朱缀绒送葬,长长的队伍绵延近一公里。堆成小山一样的花圈、纷飞的眼泪……这是一名好支书生命的“重量”。
“脱去三层皮,我就不信老百姓富不起来! ”从1993年担任皋泄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朱缀绒这样说着,更这样做着。
她把家安在了办公室里,每天为了村里的发展东奔西走。“朱书记的办公室里常年备着三套衣服:一套雨衣裤,抗台时穿;一套休闲装,日常穿;还有一套正装,重要场合穿。 ”皋泄村党委原书记朱云业告诉记者,朱缀绒平日里十分节俭,衣服鞋子穿来穿去就是那几件。
“她总像是有使不完的劲。”朱云业回忆道,田地上,蔬菜大棚里,甚至水沟里,她都要去考察,而她的衣服上、鞋子上,总是沾着泥浆。
翻开朱缀绒用过的工作笔记,这样一组数据映入记者眼中:“(19)99年人均收入4085元,(全)村有皋泄香柚600亩,集体83亩。 ”
让皋泄香柚成村民的致富经,这是朱缀绒“菜果兴村”计划的重要一环。
朱缀绒上任后,毅然决然挤出集体资金,请专家、建苗圃,落实专人育苗。首批香柚育苗成功后,她将果苗按人头分配,一时间,香柚遍布村民房前屋后。推广种植的同时,朱缀绒进一步加大宣传,注重品牌打造,使皋泄香柚一炮而红。
2000年,皋泄村的香柚产量已经超过了8万公斤,尽管售价高于同类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20年后,村里第一批种植香柚的袁瑞忠,身形已变得有些伛偻。每天,他都去山上,悉心照料他的“致富果”。
“我现在种着20多亩地,一共600多株香柚,去年光果实就卖了十多万元。 ”袁瑞忠对记者说,他的儿子也加入了香柚产业的队伍,并借助电子商务,让皋泄香柚越销越远。
正是皋泄香柚花开的季节,漫山的绚烂花朵摇曳生姿。仿佛在向逝去的老支书展示一张张傲人“答卷”。
如今,皋泄村已成为市级“菜篮子”工程基地,有市一线蔬菜商品基地1000亩、二线1300亩(其中无公害蔬菜基地850亩)、钢质大棚335套,并开发有皋泄香柚优质高效示范基地1215亩,优质皋泄晚稻杨梅基地1000亩。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突破了26000元。
村里还建设有皋泄村“筑梦空间”网创服务驿站,致力于打造村民身边的网创孵化器、舟山特色农产品就业创业服务基地,为村民们创业致富提供助力。
为了一条隧道,每天吃泡面走破多双鞋
皋泄村位于舟山本岛中部,三面环山,是新城、定海通衢之地。
可20多年前,一座山岭,阻断了通往城区的交通。村里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住在山脚下的村民们想出村,要翻越好几公里山路,至少得花近一小时,住得远一点的村民更是要花两小时以上。 ”站在东皋岭隧道旁,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朱云业回忆起当年的情况。
因为一座隧道,这个“凹”在山里的贫困村,脱胎换骨。这一切的改变,少不了朱缀绒的“军功章”。
为了村子的发展,当时作为区人大代表的朱缀绒一次又一次把议案交到人代会上,几经奔波、争取,东皋岭隧道工程终于被列入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隧道工程涉及30多户村民的搬迁,还要征用40亩地,朱缀绒就一家家与村民谈心,引导村民齐心协力为隧道工程做贡献。
为了隧道建设,朱缀绒带头捐款3000元,村里的赔偿资金一时没有到位,朱缀绒就以房产证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6万元,还向人借了4万元应急。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共为此筹款42万元。
“为了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她几乎没有正点吃过一顿饭,总是早早吃完泡面就去走访村民了,因为只有午饭或晚饭时间,村民家里才有人。连续快一个月,她的胃也吃坏了。 ”朱云业告诉记者。
在丈夫王其科的记忆里,那段时间要见上妻子一面,可谓难上加难。“有时候天还没亮,她就出去了,回来已经很晚了,忙的时候,干脆睡在了办公室。 ”王其科回忆道,有一次看见朱缀绒脚上那双鞋的鞋跟有点歪了。但第二天,她还是一脚蹬上那双鞋,就赶着出门了。“这样的鞋子,她一年要穿破好几双。 ”
2002年10月1日,东皋岭隧道正式通车,朱缀绒做了多年的“隧道梦”终于实现了。
“书记去的时候,还有十几米,隧道就能打通了,可惜,她终归没能亲眼看一看。 ”说到这里,朱云业的眼眶红了。他告诉记者,通车那天,村干部和家属抱着她的遗像,在现场转了好几圈。“我们相信她若泉下有知,肯定会感到欣慰的。 ”
打通东皋岭隧道、建成东皋线,使干石览 、北蝉、白泉至定海城区的实际里程缩短了6公里。自此,皋泄村村民步行只需花10分钟,就能到达定海城区。
2009年1月11日,东皋岭隧道拓宽工程完成,原隧道变为并行分离隧道,与老路拼宽后成为标准的一级公路。
从翻山越岭的土路,到如今的“希望之路”,附近村民的交通出行,在近2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皋泄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大交通”时代,追寻美好未来
十多年前,朱缀绒一步一个脚印,奔走出一条隧道,为村民开辟出一条“幸福路”。
三年前,东皋岭隧道经过为期几十天的养护修理,内壁又变得光洁如新,再次焕发“青春活力”。
要想富,先修路。像东皋岭隧道这样的“致富路”在舟山越铺越广、越来越美。
近年来,我市坚持“干线隧道畅美化、城区隧道特色化、一般隧道舒适化”目标,实行“一隧一设计”,累计提升隧道50座,一批景观化、科技化、舒适化的隧道成为海上花园城市的亮丽风景。
乡村道路也越建越多、越修越好、越拓越宽。 2018年,市政府出台“四好农村路”三年实施方案,目前15项任务指标均全面或超额完成,成功创建定海、嵊泗两个省级示范县和定海马岙、普陀六横等15个示范乡镇,有力助推了海岛乡村振兴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几年来累计新建改建公路257公里、路面维修252公里、建设安防工程151公里、改造危桥病隧14座,实现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率100%,农村等外公路全面消除,村级节点通客车率达100%。
未来,舟山还将继续完善“1+N”智慧交通体系,利用大数据提升交通监管,并争取到2035年建成高品质“30、60、90”交通圈。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