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传承
大地是一部无字的史书,把沧海桑田、人世变幻镌刻其中,然后又在不经意间抹平,任人探访、品读与评说。
莽苍苍五百里井冈,如今已是一片绿海,不知名的野草藤蔓遮掩了当年的战壕,各种红色遗迹早不是曾经烟熏火燎的模样,红米饭、南瓜汤也成为了人们忆苦思甜的菜肴。尽管硝烟早已散尽,但我们还是能从挑粮小道上体会到红军的千辛万苦,从讲解中、从书本中感受到当年的艰苦卓绝。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共产党人不惧千难万险为了救中国而奋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背叛其出身毅然投身革命?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革命烈士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陈毅安烈士是共产党员,参加过井冈山斗争。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途中,陈毅安给未婚妻李志强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说: 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因为与志同道合的同志在一起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使其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哪怕物资条件再艰苦,在他看来还是 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 。拨开历史的尘埃,回溯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发现,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共产党人不惧千难万险为了救中国而奋斗,支撑着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背叛其出身毅然投身革命,支撑着革命烈士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信仰一词汉语古已有之,其意思是指某人自发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自觉不自觉地怀着这种精神信仰,所以我们的民族始终不会沉沦,文明始终不会断绝。一百多年前,面对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挫折、失败。因为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沦为了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凌的半殖民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民族快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境地悲惨,惨绝人寰。这岂是创造了5000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应有之境遇?
每到危难关头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的特性。面对这一次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尝试过无数方法,却难以让民族摆脱积贫积弱,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中的少数觉醒者首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石库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民族救亡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从此,共产主义就逐渐成为了中国先进分子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旧中国积贫积弱,人民文化程度不高,自然谈不上什么高大上的信仰,但人民就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相信一条,中国共产党好。所以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奋不顾身,终于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近些年来,神舟上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一条条高速高铁联接着壮美河山,一个个人间奇迹在我们身边发生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在发生巨变,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着巨变。依托红色培训红色旅游,井冈山人民发展红色产业,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脱贫致富。吉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座小小的落后城市,变成了产业兴旺、交通发达、高楼林立、人民幸福的城市。这些变化叠加,潜移默化之中让人产生信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一定行!这也正是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关键原因。
巍巍井冈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艰苦努力,见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形成,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帽子的辛勤奋斗,未来,还将见证更多的人间奇迹。
文/井冈山报融媒体记者涂宏
红色故事
毛泽东当 排头兵
927年10月22日傍晚,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遂川县大汾镇宿营,遭到了遂川县反动地主武装、县靖卫团团总肖家璧队伍的突然袭击。突围后,毛泽东身边只剩下由特务连党代表罗荣桓、连长曾士峨带领的30多人。连着几天的日夜奔波,战士们个个疲惫不堪,没精打采地散坐在地上。毛泽东看到大家精神不振,就站起来朝中间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坚定自若地大声说: 同志们,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 他的脚本来就被草鞋磨烂了,衣服也破了,但是眼睛炯炯有神,他那坚强、镇定的神态,铿锵有力的话语,立刻强有力地感染了战士们。战士们一个个都振作起来,抬头挺胸迅速提枪站好队,向着毛泽东那高大的身躯看齐。经过寻找,团部及直属部队、第一营一连200余人又在井冈山下集结了,在毛泽东这个 排头兵 的带领下,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向荆竹山挺进。
小井殉难浩气存
1928年10月,井冈山开始兴建小井红军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建起了一个可容纳200多名伤病员的医院,被命名 红光医院 ,这是中国红军的第一所正规医院。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调集18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 会剿 。1月29日,敌人绕过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在医院养伤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来不及转移,被敌人团团围住。他们用拐杖、板凳、木棍等同敌人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落入敌军手中。敌人把伤病员拖到距离医院100多米远的小溪旁一块稻田中,对红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他们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和群众隐蔽粮食、武器的地方。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面不改色,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无一人开口。敌人恼羞成怒,疯狂用机枪向手无寸铁的伤病员扫射,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小井村的潺潺溪水, 中国共产党万岁 的呐喊声响彻整个山谷。
谢甲开宁死不屈
1928年3月,毛泽东和何挺颖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进军湘南,宁冈兵力顿空。当地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军乘机卷土重来,扬言要血洗茅坪。
中共宁冈茅坪乡支部书记谢甲开挨家挨户通知乡亲们上山隐蔽。敌军包围一个村庄时,谢甲开就地隐蔽在一户人家的土楼上。敌人冲进村子里四处烧杀,搜捕到了谢甲开。
谢甲开被押到茅坪河边,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他说出茅坪乡党政干部的去向。谢甲开严词拒绝。敌人一再威逼,谢甲开高呼 共产党万岁 。敌人砍断他的双臂,他仍然高呼 共产党万岁,打倒土豪劣绅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谢甲开视死如归,他痛斥了国民党新军阀背叛革命和屠杀革命群众的罪行,高呼革命口号。最后,敌人无计可施,惨无人道地将谢甲开的胸膛剖开,挖出心肝,并碎尸五段,抛入河中。
在生与死的选择前,谢甲开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无限的忠诚!
井冈山报融媒体记者胡正根 整理
一句承诺映初心
古人云: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诚信往往能让人赢得比财富更多更珍贵的东西。
对于青原区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返聘讲解员夏淑英而言,能40余年如一日,信守对婆婆临终前 要讲好东固的革命斗争史,包括讲好胡海的历史故事,传承好东固的红色基因 的承诺,便是这一生最大的满足。
现年58岁的夏淑英个头不高,脸型瘦削却精神矍铄。丈夫的爷爷邱有文是长征烈士,牺牲前曾再三叮嘱后人: 烈士的鲜血不可白流,必须将他们的故事告诉后人。
红色家风代代相传,之后家婆邹如玉也常教导儿媳夏淑英,要将东固的革命斗争史讲好,将东固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对此,夏淑英铭记于心。
还记得当年我参加工作时,东固 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 的场馆设施条件差,没有宿舍,办公室也只是两桌、两椅,连像样的茶几都没有。 回忆起1977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夏淑英笑着说。
尽管如此,夏淑英也没有一句抱怨,反倒工作热情极其饱满,热心地接待每一位来山的游客。每一场讲解,她都尽己所能,不光要想方设法地为大家生动讲述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历史,还要现场为他们演唱《苏区干部好作风》等革命老区的经典山歌。
长期在偏远山区工作,其实,夏淑英并非没有离开的机会。1979年,听过夏淑英出色的讲解后,吉安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点名要她去新建成的烈士纪念堂工作,丈夫欣然应允,她却婉言谢绝;1985年,夏淑英借调到文陂二七会议纪念馆,好不容易有了向城区靠近的机会,她却瞒着家人工作一年后,毅然回到了东固;1991年,当时的县委书记要调她去文天祥纪念馆工作,丈夫和孩子们都力挺她走出大山,夏淑英又借故推却了。
三次 临阵脱逃 ,家人对她的选择很不理解,丈夫责怪她,夏淑英却说: 我是邱家的媳妇,得牢记邱家的祖训。
坚守山区几十年,只为讲好东固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自参加工作以来,夏淑英的足迹遍布整个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服务群众400万余人次。多年来,她还搜集了10多件珍贵文物,带人遍访东固健在的老红军及其后人,整理了200余首红色歌曲和近20个感人的红色故事,与人合作组建红歌队传唱红歌,成了东井冈名副其实的 红人 。
2000年,为了让红色教育深入校园,夏淑英还志愿担任起原 东固八一希望小学 和现 东固民族小学 的校外辅导员,并物色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 小小红色讲解员 。而那些出色的 小小红色讲解员 ,长大后又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播撒东固红色革命的种子,成为一个又一个 夏淑英 。
如今,即便退休在市区的家带外孙,夏淑英依然对讲解工作富有热情。就算在住的小区,碰到对红色历史感兴趣的大叔、大婶和小孩,夏淑英总要讲上几段东井冈山上的红色革命故事,兴致高时不免要唱首红歌尽兴。
我要抓紧时间多讲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积极传承东固的 红 ,这样我才能告慰长眠于东固山上的这些英烈,才能不负婆婆的临终之托。 采访中,夏淑英对记者说。
文/井冈山报融媒体记者邓勇伟
一份誓言写忠诚
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入党誓词,誓词是布质的,最上方 ccp 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其上写着 牺性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 红布两边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与入党的时间、地点,它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入党誓词。
短短24个字中有6个别字。写下宣誓书的人名叫贺页朵,是家住在永新县北田村的一位识字不多的农民。宣誓书笔迹虽然笨拙、文字尽管有差错,却生动展现了一位普通农民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令人震撼。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后,41岁的贺页朵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他在榨油工作的掩护下,以榨油坊作为联络点,建立地下秘密交通站,为红军搜集、传递情报,还多次参加红军攻打永新县城的战斗。
1931年1月25日,贺页朵在自家榨油坊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晚宣誓结束后,他便激动地在一块准备好的红布上一笔一划写下这份宣誓书。那段时期,白色恐怖正在全国蔓延,加入共产党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但这位出身贫寒的普通农民毫不畏惧,毅然入党,在宣誓书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入党时间和地点。
1934年,贺页朵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红军长征后,他便留在永新继续斗争。后来在白色恐怖下,贺页朵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后的岁月里,贺页朵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份宣誓书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夜深人静时便偷偷取出来默默诵读,时刻激励自己坚守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一辈子兑现了宣誓词里的承诺。
1949年,贺页朵终于盼来了解放。他取出入党誓词,庄重地对家人说: 我入党时,介绍人反复嘱咐,宁愿杀头,也不能告诉任何人。从入党到解放有十多年了,我没有告诉你们,因为这是党的机密啊! 1951年,中央派慰问团到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时,贺页朵将这份珍贵的宣誓书亲手交给慰问团负责人。
岁月淡化了红布片的色彩,但这份斑驳的宣誓书却更显鲜艳璀璨。贺页朵的事迹也感召了许多人。贺页朵的4个孙辈,受爷爷熏陶,20多年来,尽己所能为乡亲捐善款、行善举,耗资达280多万元,却对外秘而不宣,直到近日才见诸报端。
当地在贺页朵榨油坊旧址兴建了宣誓广场,许多人慕名而来,重温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在贺页朵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重温入党誓词。这无疑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传承,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井冈山报融媒体记者白灵
三代传承担使命
每天在全国青联的线上平台直播,拍摄各种优质短视频向学习强国等有影响力的平台投放 近期,井冈山毛秉华工作室负责人毛浩夫暂搁了之前手里一直在做的课程 旧物初心 的设计工作,忙起了各种视频类讲述,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向全世界的朋友们讲述井冈山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力量、井冈山精神的力量,以此向建党百年献礼。
毛浩夫生活在一个被红色文化滋养的家庭,爷爷毛秉华、父亲毛汝亭和他,一家三代从小受到革命教育和熏陶,传承红色家风,宣讲红色故事,弘扬井冈山精神,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同样的信仰与热爱,写下了老中青三辈人的传承故事。
1929年1月,毛秉华在泰和县上圯乡廻龙村出生。虽然祖上三代均是贫农,但他的父亲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把家中仅有的薄田卖了,又在村民的资助下,给毛秉华筹齐学费,送子上学。毛秉华从小就爱看书、讲故事,和村里的孩子一块放牛时,他的包里始终都装着书籍。他不仅自己看,还会讲给大伙听。
从小受到革命教育的毛秉华,渐渐喜欢上了宣讲红色故事。1968年,毛秉华调任井冈山博物馆馆长,成为 井冈山精神第一宣讲员 。从最开始宣讲红色故事,到后来只身去各地拜访老红军及其亲属、收集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他结合多年的讲学经验,让宣讲深入浅出、感人至深。由于数十年如一日宣讲井冈山精神,他被称为 井冈山精神守望者 。
毛汝亭高考后,就选择哪个专业继续深造,特向毛秉华请教。毛秉华说: 你爷爷告诉我,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你的大伯毛文均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学中共党史吧。
毛秉华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让毛汝亭为之动容。几经思考后,他毅然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学习中共党史。从最开始学习中共党史,到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中共党史,再到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宣讲红色故事,毛汝亭坚持了半辈子。
爷爷、爸爸从小给我讲红色故事,党史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爷爷、爸爸的耳濡目染下,毛浩夫决定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宣讲红色故事。
除了中文讲解历史,作为一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红色宣传员,毛浩夫发挥自身英文特长,用英语翻译井冈山的红色故事,向外国的朋友们介绍真实、全面、立体的井冈山,提升革命老区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新时代的 守山人 ,我想接过老一辈人的接力棒,在井冈山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继续讲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让自己的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征途中熠熠闪光。 毛浩夫说。三辈人的传承,刻进骨子里的 坚定信仰 红色情怀 ,就这样在吉安这片红土地上代代相传。
文/井冈山报融媒体记者郭文宇
六树桂香沁今昔
万安县南部的山窝窝里,有一个 红军村 ,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打卡,他们在这里聆听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汲取穿越时空的革命力量。
这个 红军村 就是万安县涧田乡小东村,位于万安、兴国、赣县三地交界处,是一个 一脚踏三县 的偏远小山村。据当地群众说,在第三次反 围剿 的时候,毛泽东率领中央红一方面军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到小东村隐蔽休整,因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红军故事和一批红色革命遗址。2019年,当地政府争取项目资金600多万元,完成了小东村三处主要红色遗址的修缮提升。2020年9月,当地政府又启动了投资300万元的 红色名村 建设项目,村庄道路进行 白改黑 ,铺上了沥青柏油,新建了红色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繁茂的桂花树、宽敞的柏油路、花木点缀的纵横村道 在阳光的映照下,这个 红军村 焕发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淡雅清香。在红色文化广场的六棵桂花树下,该县涧田乡文广站站长何燕春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了小东村 六青年参军 的故事。他说,1931年9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小东村休整期间,当地村民迅速掀起了参军热潮,小东谢家有6位青年报名参军。离开小东时,为了留下一个念想,每个青年亲手种下一棵桂花树。时至今日,桂花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感人的红色革命故事,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接受了一次红色革命洗礼。他们被革命先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精神所震撼、所折服,不约而同地在红色广场上的红军战士铜像前肃穆默哀。
尽管战火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红色精神却永放光芒,不断地激励着小东村一代又一代人奋斗不息。在 红色名村 项目建设中,小东村民自发地把家传的红色革命遗物都捐献出来,包括煤油灯、红缨枪等,这些红色遗物现在都陈列在修缮一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内,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一饱眼福。
据村党支部书记雷明生介绍,打造 红色名村 的目的不仅是要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党员干部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还要通过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