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的沧海桑田,孕育出太湖之滨的天堂
苏州;27载的光阴流转,铸就了金鸡湖畔的非凡园区。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功范本,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外合作共建园区的“试验田”,用27年探索出了闻名遐迩的“园区经验”。 7月15日,结束在
上海的学习考察、对接合作之后,
阜阳市党政考察团来到
江苏省
苏州市,进园区、访企业,学习考察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宝贵经验。 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在
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相机的闪光灯不停闪烁,考察团成员把一份份资料拍进
手机、捧在手中,仔细品读,伴随着园区负责同志的介绍,大家陷入了对过去27年间
苏州工业园区一次次重大跨越的深入思考。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具有标志意义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两国政府合作开发产业园区的先河。自1994年设立以来,园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实践。 去年,
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7亿元,创造了72项国家及省市“第一、唯一”的成绩和荣誉,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五连冠”,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开放程度跃居全国前列。 在展示中心参观时,一组特殊的对比图让考察团一行赞叹不已:一边是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之初的
手绘设计图,一边是如今的实景照片,两者高度一致,如果不听解释,参观者甚至以为
手绘图是照片的临摹本。 “这就说明,过去的27年里,
苏州工业园区的整体面貌与开发之初的规划蓝图基本一致。”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
阜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台阶、争进位,就要学习
苏州工业园区,增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坚守支持企业发展的恒心,鼓起敢为人先的闯劲,坚定追求卓越的毅力。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
苏州工业园区倾力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仅仅14年,就已集聚信达、基石、亚盛、浩欧博等4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专业人才超4万人,在新药研发、
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细胞治疗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2019年11月,科技部生物中心发布《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竞争力全国排名第一。 “不愧为‘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链条式的全功能载体。”走进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考察团一行不住地为其卓越的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模式点赞。大家认为,当前,我市也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且有着良好的基础,要在积极推动双方园区共建、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的同时,认真学习这里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产业培育模式和机制创新,特别是要在“双招双引”、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加快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承接聚集地。 成长为世界一流的
苏州工业园区,还在推进园区社会治理
现代化创新改革。 在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工作人员向考察团介绍,通过“云+5G+IOT+AI+中国芯”新基建试点,面向常态运行和应急响应时态下的治理要求,园区打造了集运行分析、事件处置、风险预警、安全防控、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新一代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作为园区城市大脑中枢,中心打通了部门数据壁垒,汇集了全区社会治理大数据资源,实现了智能感知、超前预警、精细治理、实景指挥、科学决策的“一网统管”模式。 “‘一网统管’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对这种社会治理的
现代化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在做好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阜阳智慧城市建设和园区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技化、智慧化水平。 从高质量的园区,到高端化的产业,再到高效能的治理,一天的实地考察,给考察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震撼。 “
苏州的成功经验,最本质的还是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考察团成员一致表示,表面上看,
阜阳与
苏州之间的差距,是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的差距,本质上还是思想观念、机制体制上的差距。学习
苏州,
阜阳不仅要学好、用好“园区经验”,更要学习
苏州人敢为人先的开放胸怀、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勇立潮头的改革闯劲,切实解放思想、释放激情,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对标一流、追赶先进,全力抓好“两化一推”,勇当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台阶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