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西南,与汕头市、揭阳市接壤处,著名的桑浦山巍巍屹立。旧时,桑浦山在海阳县东莆都境内的山脉,别称“宗山”,明代潮州王门学派聚首论道的宗山书院,便坐落在宗山之麓。
如今的潮安区金石镇塔下村,尚存“宗山书院”坊,见证着四百多年前鸿儒云集、济济一堂的辉煌境况。
宗山书院的创建者薛侃,是潮州王门学派领袖。薛氏一门才俊,官声、治学、孝义均堪为后世表率。他们所推崇的“阳明学说”,对当时的岭南士子影响深远。由薛侃倡浚的中离溪,时至今日仍造福着一方百姓。
2019年,“宗山书院”坊及其周围的《开溪记》石刻等一系列历史遗迹,被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潮安区和金石镇正谋划复建宗山书院,让这处承载着先贤智慧和品格的遗迹重焕光彩。
文化遗址 民众乐游
孟夏,位于北回归线上的桑浦山,已然笼罩着似火骄阳。东北面的塔下村前,中离溪缓缓淌过。溪畔一棵古榕遮天蔽日,几个村民正躲在树阴里乘凉。
古榕下方立着一座石亭,额刻“中离溪”三字。紧倚在亭后的一块巨石,正面是明代先贤薛侃(1486-1546,字尚谦,号中离)《开溪记》刻文,旁边还有民国学者翁辉东的题词。距离石亭不远处,“宗山书院”坊在山色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坊为三开间两层石结构,坊额正面镌“宗山书院”四字,背面刻“仰止”二字。
“宗山书院”坊矗立的地方,2008年被金石镇辟为全民健身广场。开阔的空间,齐备的器材,伴随着青山绿水,成为周边村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每天早晨和傍晚,男女老少纷纷来到这里,登山的、打球的、唱曲的、跳广场舞的,非常热闹。”金石镇文化站站长林鸿耿说。
宗山书院是塔下村重要的文化地标,在村民心目中拥有特殊的地位。村里的文史爱好者林旭斌聊起宗山书院,脸上流露出自豪与崇敬的神色。他告诉我们,宗山书院也称为“王阳明祠”,薛侃的老师王阳明去世以后,薛侃希望修建一座祠堂作为纪念,于是创建了宗山书院,并在此讲学多年,四方学子慕名而至。近期修编的《塔下乡林氏族谱》,专门收录了不少有关宗山书院的文献。
村干部还介绍说,为了更好保护宗山书院遗址,塔下村成立了管理小组,委托老人公会负责打理日常事务。村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场地保洁、灯光照明、器材维护和溪流清淤等。优雅的自然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薛鑫荣向吴榕青教授介绍薛氏家庙中的碑刻
名山之麓 故有书院
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有一副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古代书院多亲近名山,有助于师生修心养性。宗山书院所在的桑浦山,奇峰异石,气象万千,自古便是登临胜地。清代名士林大川有诗云:“游人上桑浦,斜日渐西倾。林密愁逢虎,峰多懒问名。到山尘念尽,听梵道心生。清极睡难着,开窗看明月。”
清光绪《海阳县志》记述,“桑浦山,距城西南四十里,高二百丈,周围五十五里。山势蜿蜒,产茶,北麓多桑,因名……东北邑界曰‘内桑浦’,跨东莆、上莆、龙溪三都(今金石、彩塘、庵埠一带)。在东莆者别名‘宗山’,旧名‘华岩’,麓有王阳明祠,明薛侃建,今废,仅存石坊。”
王阳明祠又名“怀惠祠”,既是纪念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祠堂,又是潮州王门学派论道讲学的书院。薛侃《陈海涯传》云:“(嘉靖)壬辰(1532),中离筑书院于宗山,中建祠堂,春秋祀王阳明。”江右王门学派代表人物邹守益《怀惠祠记》描述,宗山书院“中为祠堂,左为讲堂,右为经楼,为宴会厅,翼而环之以书舍,萃生儒肄业,可居百人,诚一方之胜也。”
薛侃倡建宗山书院,得到地方官府大力支持。潮州同知刘魁、广东巡按洪垣等官员相继拨置院产,春秋两季,官府派员主持祭祀仪式,乡耆生儒陪祭人数众多。书院每岁延聘有学行的主教,其中包括名儒陈明德(字思准,号海涯,今澄海人),院旁还筑有精舍供他居住。
后来,由于距离郡治较远,祭祀多有不便,王阳明祠改建于城北。时过境迁,城北的王阳明祠早已不知所踪,而桑浦山脚下,“宗山书院”坊风采依旧,向世人诉说着潮州书院史一个奇丽时代。
结斋讲学 声彻群峰
“晨昏二十四敲钟,声彻前峰并后峰。试问岩岩诸学士,已闻曾与未闻同?”——这是薛侃所题的《中离书院钟铭》。
薛侃一生致力于推广“阳明学说”,在宗山书院创建之前,中离书院是其讲学的重要场所。
据《明史·薛侃传》记述,薛侃正德十二年(1517)成进士,后师从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于赣州。他将此事告知兄长薛俊,薛俊便带着薛宗铠等子侄一同前往求学,“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吴榕青告诉我们,薛侃自正德九年(1514)便到南京投身王阳明门下,考中进士后又追随其师于赣州。在薛侃的引领下,杨骥、杨鸾兄弟和陈明德等潮籍儒士,纷纷创办书院、精舍,不遗余力宣讲传播“阳明学说”。
先是,薛侃与杨骥、杨鸾、陈明德等在金山玉华书院讲学,为“阳明学说”开辟学术阵地。嘉靖三年(1524),因母亲去世,薛侃返乡奔丧守孝,结斋于中离山讲习不辍。
中离山即桑浦山在龙溪都境内山脉的别称。明代岭南著名学者黄佐《中离山记》云:“中离山之名,古未有也。其得名于时,则自中离先生始。”
中离山麓一个天然岩洞,成为薛侃聚集生徒讲学佳地,名曰“中离洞”,亦称“中离书院”。薛侃之弟薛侨所撰《中离公行状》,记录了中离山学坛盛况:“四省同志闻风远来,至不能容,各自架屋以居。”
吴榕青介绍说,那个时期,相聚于中离山的名宦名士,包括因“言事”被贬为揭阳县主簿的监察御史季本,以及后来同年考中进士的黄国卿、成子学、郭维藩、林光祖等。得益于薛侃的影响力,潮州王门学派形成稳固的师友队伍,并营造起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岭南地区的士子阶层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离书院的兴旺,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学术思潮,使得宗山书院的创建顺理成章。“以‘阳明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书院、精舍,俨然成为当时潮州的学术中心。”吴榕青说。
知行合一 铮铮铁汉
薛侃不仅治学引领风气,在朝为官亦清廉刚正,以一副铮铮铁骨,践行着王门学派“致良知”的核心观点。
嘉靖初,薛侃授行人司行人,丁母忧,嘉靖七年(1528)起故官,进行人司司正。其时,内阁首辅张璁(孚敬)与少詹事夏言交恶,薛侃因上疏请定皇储,卷入了这场历史有名的党争之中。《明史·薛侃传》和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明儒学案·闽粤王门学案》均记录了这起事件。
嘉靖十年(1531),薛侃草拟了一篇《复旧典以光圣德疏》,大意是依照祖制,从亲藩中择亲而贤者,居京师司香,待他日皇嗣诞生,则出封为亲王。本是为朝廷深谋远虑,不料却被奸险小人构陷。
当年,嘉靖帝正急于祈嗣,对立储事十分忌讳。光禄卿黄宗明劝薛侃不可呈上此疏,太常卿彭泽因“议礼”依附张璁,欲借此中伤夏言,私下将疏稿交给张璁,称薛侃与夏言同年,若指此疏是夏言主使,其罪责不可饶恕。
张璁深以为然,事先抄录疏稿,进呈嘉靖帝,请勿发以待正式上疏。彭泽则欺骗薛侃说,张少傅看到疏稿很高兴,可快些上疏,自当从中相助。薛侃一上疏,嘉靖帝大怒,立将他逮至午门,审问幕后主使。薛侃独自承担,严刑拷打多日无法结案。彭泽挑唆薛侃诬蔑夏言,薛侃瞋目而视,坚决不肯就范。
无论如何用刑重鞫,薛侃始终没有屈服改口。嘉靖帝只得斥责张璁嫉妒欺诈,着其致仕,彭泽遣戍大同,天下人心大快。
审讯过程中,面对酷刑拷问,薛侃凛然说:“明有君父,幽有鬼神,头可断,此心不可欺!”旁观者啧啧称其为“真铁汉”。事后,薛侃被削职为民,然而忠心不改,路遇圣寿节,身穿民服在小舟中焚香叩首。
今天,我们在石坊前凭吊先贤,彼时中离公门下,从学者骈肩累迹的情形,仿佛历历在目。王门学派提倡“知行合一”,或许,对学派理念的笃志躬行,正是薛侃身为学坛领袖的感染力,亦使宗山书院精神得到鲜明的诠释。
薛侃《开溪记》石刻
中离溪——
先贤美好愿景 今日靓丽风光
薛侃归田以后,倡建宗山书院、倡浚中离溪、倡修南堤,为家乡人民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以薛侃命名的中离溪,历经四百多年沧海桑田,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灌溉和排涝沟渠。
塔下村村干部告诉我们,中离溪上接韩江,下通大海,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还是主要航运渠道。“中离溪的浚通,可谓惠泽后世子孙。”
当年这项民生工程,“动七都之众,尽数月之勤。”薛侃《开溪记赠涂子经卫》一文,详细记载了工程始末。桑浦山前原有二溪,一曰“西溪”,一曰“洲溪”,相错十里互不贯通,对农业灌溉、经商贩货、舟楫运输造成极大不便。嘉靖丁亥年(1527)冬,薛侃勘察二溪地形,认为可以浚通,便向潮州知府王袍(字子章)倡议。王袍命卫经历涂洎(号竹泉)董其事,根据实际情况,工程所涉七都,凿田、浚渠、修溪、造桥任务各不相同。布告一经发出,响应者像赶集一样。翌年正月二十四工毕,民众欣然呼其溪为“中离溪”,呼其桥为“涂公桥”。
立在中离溪畔的薛侃《开溪记》石刻云:“此溪一通,农者利灌,商者利贩,居者利运,行者利舟楫,盖乡愿也。”“后之人其嗣浚之,庶此溪之利永也。”
时隔约九十载,万历戊午年(1618),另一位先贤林熙春再次倡浚中离溪。其撰写的《嗣浚中离溪记》石刻,亦完好保存在塔下村中离溪畔。文中写道:“薛先生曰,嗣浚利永。昔既料有今日,今又不能不望乎后人也。”
两位先贤均寄语后人,接续疏浚中离溪,使之世代造福一方百姓。
近年来,潮安区和中离溪沿岸乡镇多次对各河段进行清淤拆违、绿化美化,这条凝聚着先贤美好愿景的人工运河,日益成为靓丽的乡村水岸风景线。
薛氏家庙——
承载忠孝门第 优良家声
潮安区庵埠镇薛陇村,创乡于南宋年间,是薛氏一族的聚居地,是先贤薛侃的故乡。坐落在村里的薛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这座气势宏大的古老祠堂,昭示着一个岭南望族的显赫荣耀,更承载着一个忠孝门第的优良家声。
薛氏家庙为三进格局,面积逾七百平方米。门额背面,明嘉靖举人夏弘所题“正气正学”四字,是对薛侃一生的精辟评价。祠中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构件保存完好,屋架上琳琅满目的木雕花牙极尽精美。堂下两侧通廊中立着四块碑刻,其中一块《海阳薛氏大宗祠堂碑记》,乃崇祯七年(1634)王阳明后代、兵部右侍郎王业浩撰;还有一块清初重建祠宇碑记,是乾隆四年(1739)二十世孙进士薛凤季撰。
正堂墙壁上布置了许多展板,介绍薛氏渊源、历代先贤和家风家训。“凡我族亲,咸听祠训。为父当慈,为子当孝……”薛氏家庙理事会理事长薛鑫荣将先辈订立的《祠训》,用端正的楷书抄写后悬于堂上,以示本宗族对立德立身的重视。
薛侃的父亲让斋公并无功名,而膝下却“一门三进士,六子四登科”。薛侃为正德间进士,其兄薛俊是弘治间举人,其弟薛侨与薛俊之子薛宗铠嘉靖间同登进士。四人学问德行均获公论认可,薛侃、薛侨、薛宗铠更被誉为“三凤齐鸣”。
薛氏的孝道同样堪为后世颂扬。据光绪《海阳县志》记述,薛俊居父丧,“哀毁尽礼,既释服,虽遇吉庆不用声乐。”侍奉母亲愈加恭谨,教抚诸弟爱而有法,终身不分家。卧病中闻悉母亲去世,悲痛晕厥,水浆不能入口。奔丧途中哀伤过度,在儿子薛宗铠的官邸病故。薛宗铠执丧,痛哭昏迷,复苏五日后才能进食。
薛侃“天性至孝,父病革,尝粪”,甫登进士遂以侍奉母亲返乡。母亲去世时,他陨绝于地,五日始能食粥。老师王守仁仙逝,薛侃偕同欧阳德等同辈,设置牌位终日哭泣不止。
薛宗铠之子薛洪,以父荫选武定县同知,为官处世亦受称道,在志书中留下佳名。
《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优良家风,以孝道为先。为官正气浩然、居乡急公好义,必有优良家风的无声浸润。
“薛氏家庙既是缅怀先祖的场所,也是教育后代的载体,通过先贤的事迹、先辈的《祠训》,陶冶族人的情操,将先贤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薛鑫荣说。
探访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薛陇村以薛氏家庙为代表的一系列历史建筑,将打造为文化祠堂群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弘扬。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