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密的排查管控、高效的核酸检测、持续优化的疫苗接种服务……连日来,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我市广大基层医护人员、志愿者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冲锋在前,默默奉献,为全市人民构建坚不可摧的防控屏障。他们,成为这个城市“最美的身影”。
“您什么时候来,我们不下班等着”
疫苗接种每天14个小时不间断
“请大家排好队,间隔一米以上,戴好口罩,测量体温,有序登记。都不要着急,疫苗供应充足,都能打上。”8月7日,在菏泽高新区万福办事处的第二临时接种点,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彭磊用嘶哑的声音引导着居民有序接种。作为万福街道的最大接种点,这里每天的接种人数都在一千多人。近日15—17岁人群接种启动后,工作量明显增大,高峰期每天接种人数接近两千人。
“这个接种点配备了8名医护人员、6名志愿者,还有我们几位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天早上7点开始,大家连续14个小时不间断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彭磊说,“虽然我们有下班时间,但是有些人晚上9点多才来,我们不能让群众白跑一趟啊,基本上是什么时候来都能接种。”
相对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费嗓子”,医护人员就是“累胳膊”。“一天14个小时打七八百针,胳膊特别酸,到晚上腰、背和胳膊都累得不行。”31岁的耿芳芳是万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最近“接种点”和“卫生院”两点一线是她的工作常态,家里4岁多的孩子全靠老人照看。上个周末耿芳芳轮休一天,晚上7点多,她刚想陪陪孩子,突然接到通知,接种人数较多,接种点需要临时增加一个接种台,她二话没说就赶来工作,一直到深夜。
核酸检测采样点“全副武装”
医护人员怕上厕所不敢喝水
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疫苗接种要全力推进,核酸检测采样更要分秒必争。
“不要越过红线,每个人需要间隔一米,请带好身份证进行登记采样检测。”8月7日上午,在菏泽高新区万福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酸采样点,待检人员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喇叭里循环播放着安全提示。
为确保重点人员“应检尽检”,从内到外筑牢“防疫屏障”,我市依托大数据等手段,第一时间排查重点人群,对中高风险地区返菏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除了特殊行业、出国需要等需要检测外,这里还要为街道排查后“推送”的返菏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从7月份以来,我们这个检测点已经采样检测了10222份。”万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吕清涛说。
吕清涛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除了要为辖区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外,还承担着为特定人群进行核酸检测的任务,上午7点到下午4点不间断核酸检测采样,下午4点一直持续到晚上进行实验室检测。
“因为人员安排紧张,我们的医护人员基本上是疫苗接种点、核酸检测点和医院日常工作三班轮换的。”吕清涛说,“由于是不间断工作,医护人员都身穿防护服,工作期间基本上都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因为一脱一换就会浪费一件防护服。”
“排查管控、疫苗接种”双推进
全力构筑疫情防控屏障
筑牢常态化新冠疫情社区防线,要切实阻断疫情传播链条,防范疫情输入风险。针对当前形势,我市坚持“排查管控”和“疫苗接种”双推进,根据疫情防控管理要求,对中高风险区返乡人员进行一对一排查,登记行程、地点、接触群体等,并每天做好登记与体温检测。特别是对公安部门“推送”人员和自驾返乡人员,第一时间通知做核酸检测并居家隔离测温。
“在排查管控方面,我们组织机关干部、村居干部,对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开展地毯式、全覆盖排查管控,一对一建立排查人员台账,实行闭环管理,并进行核酸检测。”菏泽高新区社发中心卫健局工作人员朱振锋说,“在疫苗接种推进方面,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运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发放告知书等方式,大力宣传疫苗接种知识,并利用早、晚群众在家时段,组织街道网格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敲门行动’,逐门逐户做宣传动员。”
同样,在鄄城县董口镇,基层党员干部、网格员、村干部和志愿者也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排查值守、宣传引导、环境消杀等工作,带动周边群众落实防控措施。
“您从哪里来?要到谁家去?”自8月2日起,凡是到董口镇金庄村的外来人员都要在入村路口接受这样一番询问,而且还要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确保安全后才能进村。
“这几天,我们村的干部、党员和志愿者轮流在入村路口值守,详细记录下每一个入村的外来人员信息。”金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宪臣说。村里在外人员如有返乡需求,必须事先报备,并携带最新核酸检测证明。如果有居家隔离人员,村干部将协助镇防疫站密切关注他们的体温动态。
当前,我市各县区不断加大防控力度,以“外防输入”为主线,做好随访登记,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重要场所,从严落实防护措施和筛查检测。同时,加大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动员力度,确保“应接尽接”,加快构筑免疫屏障。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