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泸西阿庐古洞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王林介绍,阿庐古洞暗河中的透明鱼早在500多年前的《阿庐洞记》中就有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洞穴鱼类的确切文字记录。但科学的鉴定和命名一直到1991年6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宝贵的标本,才鉴定并确认为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一新种,并以最早记载的俗名命名为透明金线鲃。从此,掀开了透明鱼神秘的面纱,确定了它的分类,有了科学的名字,真正进入了中国鱼类名录。下转2版 上接1版
2011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践博士、洞穴鱼类专家赵亚辉与中央电视台编导李杨琛一行到阿庐古洞,对透明鱼进行进一步跟踪探访和研究,制成专题片,在央视10频道《走近科学》栏目中进行播出。
泸西阿庐古洞是云南乃至全国溶洞中的代表,被誉为 云南第一洞 ,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天,是亚洲最壮观的天然溶洞洞穴之一。阿庐古洞的形成年代可追溯到数亿年前。
走进阿庐古洞,聆听数亿年前传来的远古回声,探寻其保护发展历程,人们收获的不仅是古洞传奇,更有如何沟通历史与未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文脉接续的深刻启迪。王林说,在这最壮观的天然溶洞中,透明鱼生活于地下暗河中,它是何时进入暗河的难以考证,从其适应性性状变化序列来看,无疑是一种高度特化的典型洞穴鱼类,它伴随洞穴演变的进化历程十分漫长。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教授杨君兴回忆说,1991年6月,他们在暗河中苦苦寻觅,在漆黑无光、怪石嶙峋的河水中,仅凭头上的煤石灯照明。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最终获取了两条5厘米左右的透明金线鲃幼鱼,其通体透明,身上血管清晰可见,鳃部鲜红,一呼一吸,很是漂亮。两条幼鱼最典型的特征是,背部具有一个发达、向前的锥状突,这一适应黑暗环境的特殊感觉器,具有部分代替触须、侧线的感觉功能。金线鲃既玲珑秀气,又神秘漂亮。可惜的是,在采取供氧等多种措施后,依然不能让透明鱼适应新的环境,不能让更多人看到它具有生命时的真面目,而作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库的珍稀鱼类标本,将永远保存,发挥着科学研究的价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充分保障自然生态特性,保证洞中优质的水源,使透明鱼在这里永续繁衍生息,成为它们美好的生活家园。 王林说。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