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拍摄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豫园段
开窗见绿,推门是景。廊桥迂回,层林尽染。深秋的哈密河两岸,淡黄的杨树叶、深红的杏林,斑斑驳驳,煞是好看。
“变化太大了,有树有草有花有水,夏天整个公园都绿绿的,秋天更漂亮,党和政府给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大实事。”家住伊州区西河街道中山南路社区的依布拉音·玉努司老人,站在17楼自家客厅窗户边,指着人民路至环城路段的“同心园”一脸幸福地说。
得益于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两条绿色水系廊道,26公里健身慢行步道、19万平方米科普植物园、20余万平方米开敞空间,2157亩新增绿地……北接天山、南接沙漠的哈密河全线贯通,不仅修复了生态,增进了民生福祉,而且这项融生态、民生、安全、稳定、文化、团结于一体的“一号”重点工程,在筑起城区生态屏障的同时,也使哈密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绿了哈密河 民生工程“暖人心”
城市临水建立,水系滋养城市。
巍巍东天山南麓,哈密的“母亲河”由北至南,由一东一西两支组成,穿过城区,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东河坝、西河坝。
哈密河是湿地绿洲的生命线,是哈密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改善哈密城市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保障农业生产灌溉、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曲曲弯弯、树木丛生的河道,传来几声蛙鸣鸭叫,不时惊起几只飞鸟,禁不住引人探幽……这是78岁的依布拉音老人对哈密河最初的记忆。依水而居,哈密河滋养着哈密大地和这里的各族人民。
“我曾在河坝边生活了几十年,在河坝里抓过鱼、游过泳,还在河坝边种过菜,后来哈密河断流了,没想到如今我们的河坝又回来了,而且还那么漂亮。河道通了,有水有草,夏天可凉快了,今年夏天我们都没开过空调。”看着哈密河重新焕发生机,依布拉音老人感慨不已。
现在,出门就是公园,每天早上,依布拉音老人都会沿着公园的慢行步道散步、晨练,听听夏天的蛙叫虫鸣,看看秋天随风起舞的落叶,偶尔约上几个好友在公园里打打牌、下下棋,生活悠闲自在。
“每天一到中午,我的小孙子就坐不住了,闹着要去公园玩。”10月25日,在伊州区阿牙路至中阿牙路段的“丰润园”,家住东河街道阿牙社区的常桂梅老人笑呵呵地说,离她家只有几百米的公园开放了,她带孙子也轻松了。“几年前,这儿还是一个臭水沟,到处是烂树枝和垃圾,现在有河有桥,和以前相比,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常桂梅说。
据了解,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建设面积3720亩,总投资5.75亿元。项目建设坚持不破坏原有植被、不破坏原有林木、不破坏原有水系生态的原则,通过打通、恢复并最终构建起东西河坝两条绿色水系廊道,实现生态恢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是哈密的‘一号’重点工程、‘头号’民生工程。”“要建设成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让各族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湖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满足哈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市委对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
水清岸绿入画来,生态美景绽新颜,一幅林水相依、蓝绿交织的新画卷,在哈密各族群众面前徐徐展开。如今,哈密河湿地公园不仅构筑起了哈密城区的生态屏障,实现了“还绿于民、还空间于民”的民生愿景,也让各族群众在更大的绿色空间里休闲娱乐、享受美好生活。
别了棚户区 喜迁新居“一家亲”
对已过古稀之年的依布拉音来说,他的一生都与哈密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哈密河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他告诉记者,以前出门都是土路,牛羊和人都在上面走,一下雨到处都是混着羊粪牛粪的稀泥,没有下水道,很多污水就被倒入河道里,冬天没暖气得生炉子,跟现在的生活条件没法比。
20世纪70年代,随着水土开发及其他因素,东西河坝水流量迅速锐减,上个世纪末,沿河道分布的众多泉眼干涸消失,哈密河完全断流。河坝干了,河床随处可见枯枝败叶和生活垃圾,很多土坯房年久失修,再加上两岸私搭乱建,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哈密河沿岸也成了各类隐患较集中的区域。
据伊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科工作人员余剑介绍,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河道两岸1万余户棚户区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在征收拆迁异地安置的过程中,各族居民融入了各个小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入式”居住格局。
跟依布拉音家的情况相同,得益于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施工中的棚户区改造,市民马金全一家也告别了居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从老房子搬出来,如今住上楼房方便多了,而且楼上楼下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大家住在一起,邻里之间经常走动,挺好的。”马金全说。
“不好意思啊!这房子我们不打算卖了!”近日,家住伊州区东河街道复兴路社区滨河御尚苑的张惠又拒绝了一个买家。“不卖了,你看这里现在环境多好,简直就是‘家在公园内、人在画中游’,开窗就是豫园、人民公园,天然氧吧。”张惠笑呵呵地说,哈密河贯通后,这里的房子就是“河景房”了,环境那么好,周围交通条件也好了,几个月前发的售房广告,现在还有人问呢。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不仅是生态工程、民生工程,还是棚户区改造与社会综合治理有机融合的安全稳定工程,让美丽哈密更宜居、更优美,也让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润了百姓心 以史明理“聚人心”
哈密河流淌着历史、流淌着文化,见证着哈密的变迁。而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工程,也是融合历史文化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润疆工程。
位于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景观带上的哈密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770亩,由人民公园、左公文化苑、红色文化展览馆、风物哈密展览馆、豫园和迎宾广场等场馆和景观组成,全方位展现了历代中原王朝经略治理西域,左宗棠收复治理新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建设新疆、稳定发展新疆的历史史实。
从小生活在哈密河畔的热比彦木·依拉音发现,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破坏原有的树木和植被。“那些杨树、枣树、核桃树都保留下来了,特别是‘左公柳’被保护得特别好。”热比彦木说,那些柳树年龄都非常大了,是哈密河的一大特色。
千姿百态、古朴沧桑的“左公柳”是哈密河一道独特景观。据记载,清光绪六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部队驻屯哈密,先后在哈密城郊官道及东西哈密河广种旱柳,后人称之为“左公柳”。今天,在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中,专门设置了“左公烟柳”景观。
更让热比彦木感触良多的还有左公文化苑。“以前只知道那些高大的柳树叫‘左公柳’,‘十一’期间,我专门去了一趟左公文化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左宗棠在哈密的历史,也真正了解了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我们辽阔疆域的历史。”热比彦木说。
10月6日上午,伊州区花园乡卡让拉村党支部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主题党日活动。卡让拉村党员干部、“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及结对亲戚共30多人相伴而行、畅游豫园、哈密市红色文化展览馆等地。“我从小在河坝边长大,今天又来到了这里,变化真得太大了,特别是豫园的浮雕景墙让我印象深刻,感受到了中原文化,也感受到了豫哈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卡让拉村村委会干部艾丽马·克热木说。
今年“十一”期间,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各标段公园成了各族干部群众游玩打卡地。在延安路至园林路段的“百草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张琪和她的结对亲戚木沙·玉素甫边散步边聊天。得知木沙的妻子有事没能来,张琪便用手机和她视频聊天:“嫂子,今天你没跟着大哥一块来,我给你看一下哈密的公园……多美啊!有空你一定要来看看。”
哈密河,她是绿洲城市发展的依托,记录着城市发展变迁的故事,从寄托求雨愿望的龙王庙,到当年左宗棠入疆亲手种下的“左公柳”,哈密河哺育了团结奋进的各族儿女,她见证着历史,承载着文化。而如今,重新焕发生机的哈密河,使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哈密,更加耀眼夺目。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