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汉族地区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证研究

汉族地区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证研究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4年06月27日 11:06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重庆墙体广告

    摘 要:21 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庞大的老年人口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与此同时,宗教作为一支特殊的社会力量,在日渐宽松的宗教政策的环境下正不断发展壮大,宗教参与养老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并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豫东杨村为案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汉族地区宗教参与养老刚刚起步,存在自发性强、组织化水平低、形式单一以及覆盖面窄等问题,但是宗教参与养老对于实现现代社会养老主体多元化,推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基督教; 宗教参与养老; 社会支持
    一、              相关研究综述
    宗教参与养老属于宗教社会学的范畴。在国外,有关宗教与养老的研究主要观点有: 笃信宗教、精神信仰和老年人健康有关系,心灵健康和祈祷有助于增加主观幸福感,减少和控制抑郁症( Lawler Row KA,2009) ;[1]宗教性一贯地预示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少的抑郁症状、更好的认知功能、更大的合作性,宗教活动、态度和精神上的体验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很普遍,并且与更大的社会支持、更好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关( KoenigHGGeorge LK,2004) ;[2]东正教教会的生活方式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模式,有东正教教会生活方式的人更趋向于在精神放松、生活满意度、健康的营养、个人卫生以及体育运动等方面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Chliaoutakis JE,2002) ;[3]拉丁美洲老年人有普遍的宗教信仰,更好的健康状况是与更高的 宗 教 传 统 相 联 系 的 ( Reyes - Ortiz,CA,2007) ;[4]参与宗教活动,从统计学方面来讲对社会支持的获得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Kuhirun-yaratn,P,2007 ) ;[5]大 范 围 的 老 年 人 服 务 体系———居家服务、家庭护理、成人日托服务中心、日常服务之家以及避难所已经作为丹麦取代昂贵的制度式照顾被扩展开来( Raffel,N K,2006)[6]等。总之,老年生活质量研究,社会化人性化精神化的老年照顾服务的对接研究,生活失能老人的照顾研究,居家养老与老年社区活动参与研究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和文化不同,宗教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宗教参与养老的方式、运作机制也会不同。因此,西方国家的研究只可作为借鉴但不可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
    在国内,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协调功能研究,宗教和慈善问题研究,宗教参与公益事业的政策、方式和约束机制研究,宗教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社区宗教正功能的生成研究,社区宗教的规范研究,宗教团体与社区之关系研究,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老年生活质量研究等方面。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 当代中国宗教在社会协调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功能( 李向平,2010) ; 宗教与慈善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问题,宗教慈善事业潜力很大,一旦重新开放,恢复其应有地位,它对中国慈善事业、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会作出更大
    的贡献( 曹思源,2010) ; 我国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有着特殊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但适时出台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亊业的具体政策,明确他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建立相应的激励、规范、监督和约束机制成为切实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 裴勇,2009) ;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有其深厚的信仰基础和自身优势,是整合与优化社会资源的有益方式,在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社会认识不统一,资金短缺、水平欠佳、方向不明,以及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 佚名,2010) ; 国家通过自我规定和制度安排,以及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等方式可以实现民族社区宗教活动正功能的生成与建构( 雷勇,2010) ; 在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使照顾提供者减少,家务和农业劳动加剧了留守老人健康和日常照料问题,而且社会照顾网络还很不完善( 孙鹃娟,2006) ; 我国老年照顾需求逐年增加且呈多样化特点,家庭养老及社会机构养老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社区照顾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由之路( 田先梅,2006) ; 发现和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区照顾模式,应对养老问题( 李宗华,2009) ; 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需要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协同完成( 赵立新,2009) 。纵观国内研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对养老的支持主体多元化研究欠缺,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的机制和外部环境研究不足,社区宗教活动对养老的支持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方式尚无涉及,社区宗教活动与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还是空白,农村老年人的照护研究、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研究刚刚开始。因此,把宗教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寻求旨在适应当今老年人养老的新需求,提高养老质量既是理论创新的需要,又是现实的呼唤。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期望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来验证宗教是养老的重要支持力量,特别是在转型期社会,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宗教参与养老对于解决养老问题,甚至提高养老质量很有价值。
    二、              豫东杨村基督教调查
    ( 一) 豫东地区的宗教文化现状
    1949 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宪法对公民宗教信仰的保护以及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豫东地区的宗教快速发展,信教群众规模扩大,多元化宗教信仰趋势明显。道教、佛教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都在该区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群众土壤,其中,尤以基督教影响更大,信教群众逐渐增多。
    ( 二) 杨村基督教发展现状和特征
    截至 2010 年,杨村共有 219 户,人口 834 人,60 岁以上人口 101 人左右,约占该村总人口的12% 。信仰基督教的约有 19 人,约占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 20%。佛教信徒约 7 人,约占 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 6. 9%。杨村有教堂一座,这座教堂其实是由信众家的庭院改建而成,现在仍是民用和教用相结合。教堂有基督教的书籍 80多部,基督教的影视音乐碟片 10 部左右,这些书籍和碟片多来自于上级教会下发和信众捐献。
    我们对杨村的调查发现,杨村的基督教信徒呈现以下社会经济特征。从信教群众年龄特征看,60 岁以上者 18 人,所占比例是 94. 7%,60 岁以下者 1 人,占信众比例是 5. 3%。60 岁以上者信众比例远高于 60 岁以下信众。信教群众的年龄偏大。这也符合农村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的状况。
    从信教群众性别特征看,女性 15 人,占信教群众的比例为79. 0%。男性4 人,占信教群众的比例为21. 0%。女性信教群众人数远远多于男性。从信教群众的健康状况看,19 位信众半数以上均有或有过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病患。可以说信徒的总体健康水平较差。
    从信教群众的受教育水平看,19 位信众中文盲有 7 位,占信徒比例为 36. 9%,小学与初中文化水平的有 10 位,所占比例为 52. 6%,高中文化水平的有 2 位,所占比例为 10. 5%。总体而言,信众的文化程度较低。而 2 位文化程度较高的信徒则在该村信众中处于组织和领导地位。从信教群众的收入情况看,杨村信教群众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靠儿女提供费用,仅几位有劳动能力者自食其力。18 位 60 岁以上信教群众中有 16 位的月均收入在 300 元左右,有 2位的月均收入在 600 元左右。这些收入的主要构成有二: 一是国家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60 元,二是儿女提供的生活费用。1 位 60 岁以下的信教群众月均收入 2500 元左右,其主要来源是从事零副食品销售所得①。
    从信教群众的婚姻家庭状况看,19 位信教群众中核心家庭 1 户,夫妻家庭 8 户,其中空巢家庭5 户,丧偶家庭 1 户。从中可以看出,19 位信教群众多数进入空巢期和鳏寡期,处于人生身体和心理比较困难的阶段,对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需求较高。从信教者的行业、职业和阶层特征看,考虑到信教群众的年龄以 60 岁以上为主,因此对他们的行业和职业特征的考察主要着眼于信教之前。19位信教群众除 1 位退休教师,1 位个体工商业户,1 位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外,其余 16 位均为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可见,阶层地位较低是信教群众的显着特征。
    从教会的组织结构看,组织结构简单,非正式化特征明显。杨村教会设有执事 1 位,较多地从事组织和领导工作。另有一位女性信徒较多地从事教会活动的落实,辅助执事的具体工作,可以看做是杨村教会的堂务委员会主任,但并未有上级教会的认可。由此可见杨村教会的核心总体上讲比较简单,内部也有简单分工,但是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制度。在调查时还发现对组织结构的形成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威望、与上级教会的沟通能力、家庭经济条件等。譬如杨村教会执事在该村个人威望较高,在与上级教会的沟通中获得了非正式认可,家庭经济条件宽裕。
    从入教的的方式看,以个人自愿加入为主。该村 19 位基督教徒均为自愿参与,无任何强制性措施,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督教的信众中,以户为单位的也不乏少数,杨村的宗教家庭就有 4 户,这表明家庭影响在宗教信仰中的特殊作用,同时也不难推断,宗教对家庭关系乃至养老的影响。从信教的动机看,他们的入教动机比较复杂,而且信教动机的层次较低。为了研究信徒的入教动机,我们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列出的动机为修炼灵魂、医治疾病、发财晋升、宽心解忧、消遣娱乐、扩大交往、凑个热闹等 7 个选项。结果显示,信教动机主要集中在浅层次上,世俗化味道比较浓。
    从宗教活动方式看,信众以本村的教堂为中心开展宗教活动,主要是每周一次的聚会,在会上讲道、唱诗、祈祷等。经过深入了解,讲道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内容浅显,很多东西都是对大教堂讲道内容的重述; 其二是介绍宗教规范,主要是向信徒宣扬宗教禁忌,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蛇就必须打死它,邻里之间发生矛盾不要爆粗口,更不要骂街。祈祷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活动,是信徒与神灵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交流以获取神的同情、关爱、赐福等。深度调查中发现,信徒的祈祷带有明显的世俗化和利己性特点。虽然有部分信徒祈求神灵为他人化解灾难、除去疾病,但大多数信徒是为自己或者家人而祈祷,而且不少信徒祈祷的动机甚至是致富发财、升官晋升②。当然这些宗教活动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宗教活动大都没有经过精心安排,随意性较强。礼拜活动没有严格的规章约束,闲谈闲聊的情况随时可见。
    传统文化与宗教教义的融合是杨村基督教最突出的特征。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旨是儒家所宣扬的道德,如仁智勇、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民众都以这些道德规范作为准则,形成了长盛不衰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传统; 而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 爱主、顺从、忍恶勿抗、爱人如己等。显然,传统儒家道德与基督教义有许多相通相近的地方,因此,在这个豫东小村,基督教“走下神坛”,以更加人本的方式传递仁爱之德,而且越来越受群众欢迎。
    三、              基督教对杨村养老提供的支持
    ( 一) 基督教教义传播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
    精神慰藉对老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而退出社会生产领域,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消磨和休闲,生活交往的圈子随之缩小,再加上生活的单调,对精神慰藉的需求会格外强烈。而宗教教义中所倡导的人性论、得救论、真理观等都透露出终极的人性关怀,这对于降低甚至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寂寞感都有积极作用。我们在对杨村基督教信众的调查过程中发现,19位信徒中有 17 位均感觉到参加基督教活动让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少了很多孤独感,仅有 2 位信众认为自己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大”。一位信众在参加基督教之前与儿媳关系十分紧张,争吵时有发生,加入基督教几年来,同儿媳的矛盾减少,用她自己的话讲“想开了”。这表明基督教教义中关于爱与怜悯、忍耐包容的精神对于信众处理家庭矛盾和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调查中还发现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妇女自由与尊严的内容得到许多女性信徒的理解和认可。这表现在她们对《约翰福音》《路加福音》中有关耶稣尊重妇女的故事耳熟能详,譬如撒玛利亚夫人、马太和玛利亚的故事、妇女跟随耶稣等。此外,基督教对婚姻也有自己的准则。在《圣经》看来,夫妻的关系是一种盟约,即一种生命相互托付的约定,一种在上帝面前的誓约,正是这种誓约使有安全感的、相互理解的家庭成为可能。显然,这样的教义对于那些孤寡老人和独居的老年夫妇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慰藉。
    ( 二) 基督教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宗教活动多种多样,对参与其中的老年人来讲有着很大的乐趣,最起码也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在对杨村基督教信众的调查访谈中,仅基督教的节日就是一种体现。基督教的节日有礼拜日、圣诞节、元旦、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内容相差很大。信众对这些节日大都出于好奇而去了解、模仿。当然,礼拜日的做礼拜、祈福等宗教仪式也是信众所乐于参与的。
    另外,宗教活动还可以扩大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围。在农村,几乎所有的村都有基督教信徒,但是教会活动场所( 主要是指简易的聚会点) 很少,并不是每个村都设有聚会点,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毗邻的几个自然村共用一个活动场所,所以,即使每周一次的聚会活动也需要奔波几里路或者十几里路,虽然辛苦,但这种跨村的聚会却可以有效扩大信徒的交往范围。共同的信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互相牵手,互相信任,互诉衷肠。这种群体活动对于充实老年人的生活很有奇效。
    ( 三) 基督教给老年人以医疗援助和经济救助
    宗教在参与老年人的医疗救护和经济援助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基督教医院、红十字会、基督教养老院等都是基督教参与社会服务( 其中也包括养老服务) 的具体表现形式。当然,由于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落后,基督教参与老年人的各种社会救助也比较落后。在杨村的调查中,我们没有发现像教会医院、养老院这样高级形态的救助场所,但杨村基督教会在对有疾病的信众的日常照料以及对孤寡老年信众的经济救助也是常有的。例如杨村基督教会每年都在圣诞节与春节期间组织慈善捐款和救助,用这些善款救助那些村内的孤寡老年、残疾老人等弱势群体。
    ( 四) 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净化养老环境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体系,有自己的道德戒律,这就是所谓的宗教道德。宗教道德会影响世俗道德。一切宗教在教义、戒律、修炼之中,都体现着道德思想、道德规范、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道德上的追求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宗教世俗化过程中,道德宗教化又可以让人把世俗道德的某些准则抬高为宗教信条,让世人有所畏、有所惧、有所敬,进而恪守世俗道德。
    杨村基督教把讲道作为一种基本的宗教活动方式,虽然讲道的层次比较低,但是有关孝道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几乎每次讲道都涉及基本的孝道规范。每周一次的聚会中,信徒们谈论最多的也是亲情之爱,谈论中信徒们通过许多活生生的实例宣扬和传播孝道文化,同时也通过列举形形色色的反面实例抨击不孝行为。这种宣传对于信教家庭很有效,对于教外群众也有一定的效果,从而使杨村的养老风气不断改善。调查发现,19位信徒所在的家庭没有一个家庭中出现过严重的代际冲突,更没有出现过养老纠纷,相比之下,教外群众家庭出现养老纠纷却是常见现象。当然,由于基督教对孝道思想的宣传,村中不孝行为也有所收敛,养老风气已有明显改善。
    四、              杨村基督教参与养老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宗教在参与养老尤其是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7]但在杨村的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宗教要全面积极地参与养老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 一) 基督教活动对传统孝道的宣传力度不够
    世上各大宗教与儒家文化倡导的孝道是一脉相承,但是,宗教在以其神圣性督促人们发扬孝道精神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也正是宗教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条件,更是各大宗教在中国发展的基础。杨村基督教在这方面也有实践。杨村教会执事在开始宣传基督教时,套用上级基督教会的宣传办法,单一宣传上帝耶稣和基督教义,村民感兴趣者寥寥无几。随着执事把基督教义和孝道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宣讲,加入者才明显增多。当然,杨村基督教对传统孝道的宣传还很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基督宗教活动对传统孝道的宣传力度不够。在杨村基督教教义传播过程中,常见的方式是诵经、讲道、唱歌等,布道、讲道等比较高级的基督教教义宣传活动较少。有时候,来自教堂的神职人员会做一次比较严谨的布道。第二,信众文化程度低。信徒多为老人,文化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要把传统的孝道与基督教的教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这样一来,基督教义中所蕴含的养老敬老思想的传播就大打折扣。
    ( 二) 基督教参与养老刚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组织化程度低
    宗教参与养老的重要表现是宗教团体、宗教人士以及宗教信徒以种种形式渗透到养老领域,以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行为。救助穷困老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给孤独寂寞的老人以精神安慰、给弥留老人以临终关怀、组织丧葬活动等都是宗教参与养老的具体表现形式。杨村基督教参与养老的形式也没有超出以上范围,只是由于刚刚起步,基督教参与养老的行为还比较幼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督教会也有救助穷困老人的举措,但是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基督信徒,教外群众不在救助之列,救助面比较窄; 而就救助的内容和形式而言主要是在过年、圣诞节等重大节日期间送去一些米面、食油、鸡蛋等日常用品,数量一般都很有限,更像是一种精神安慰。据统计,杨村有 9 个信徒曾获得这种救助。春节期间教会还常常组织送一些春联,当然,送春联对于教外群众而言一般要给与回馈,这是教会征集善款的一种特殊形式,并得到大家的认可,究其因主要是教会人数较少,资金严重匮乏,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以教会的名义救助穷困老人外,个别信徒向穷困老人施舍也时有发生,不过这种个人慈善行为是自发且分散的。第二,基督教开始参与一些老年社会服务,比如对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难以自理的老人给予无偿照顾和护理,如帮助他们生炉子、做饭、洗衣、收拾卫生、主动陪聊为其解闷等,服务的对象仍以教内人员为主,但也有个别教外老人。值得注意的是,为老人服务的常态同样是个人自发分散性的行动,教内没有形成常规化的制度,没有进行组织化运作。第三,基督教会也组织参与丧葬活动,参与丧葬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组织唱诗班,祷告死者,劝慰生者,减轻死者家人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多年的习俗和管理模式并不容易被打破,特别是丧葬习俗最不易改变,虽然基督教宣传灵魂不死,死亡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与基督的结合,是解脱,并且倡导节约俭葬,但是基督教参与丧葬活动仍然受限,即使是村中基督信徒的葬礼有时也难以完全按照基督教葬礼仪式进行,由此可见,杨村基督教更多是在局部范围作为传统葬礼的一种补充或者辅助而存在。同其他活动一样,这种活动涉及的也主要是教内人员,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信徒自发地进行,有组织且上规模的唱诗班并不多见。
    ( 三) 政府对基督教参与养老的支持严重不足
    宗教参与养老属于宗教社会服务的范畴。目前,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存在着政策不明确,法规不健全,社会各界认识不统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规范性,抑制了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限制了宗教社会服务的发展。[8]综观我国现行有关宗教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集中体现了对宗教进行管理和规范的思想宗旨,而不是引导和支持宗教作为积极的社会第三方参与社会服务领域。换言之,现行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主要是以“义务本位”为宗旨,至于宗教参与养老的问题目前更是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或者法规。就基督教而言,全国已经有不少基督教开始参与养老服务,比如 1994 年成立的北京老年快乐驿站、2002 年成立的河北石家庄进德老年之家和浙江温州老人之家、2005 年成立的上海光 启 老 人 之 家 和 江 苏 无 锡 的 若 瑟 老 人 院等。[9]387 -388这些基督教会以宗教机构为依托收容老年人,用宗教特有的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或者精神支持,虽然如此,但国家对于宗教( 包括基督教) 提供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
    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宗教参与养老的资金严重缺乏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除佛教的一些着名寺院外,大多数宗教组织的自养能力、经济实力普遍较弱,资金来源有限。就基督教而言,绝大多数开展社会服务的资金构成主要是来自海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几乎不存在。[10]392社会服务资金不足在豫东杨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杨村,基督教会的活动资金大部分来自于信徒捐赠,少部分源于上级教会资助与教会对外活动收入等。由于捐赠遵循自愿原则,而且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捐赠力度很小( 每人每年 10元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所以杨村基督教会的资金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无力承担对信徒以外的老年人的援助,只能优先满足教会内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总之,杨村基督教参与养老正处于起步阶段,形式单一、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组织化程度低,尚未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其典型特征。
    五、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使社会负担不断加重,而现存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又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养老主体多元化已成必然趋势。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正在迅速发展和扩散,而且通过自己的形式渗透到养老领域,为养老提供一种新的社会支持。当然,由于宗教参与养老刚刚起步,其仍然存在着自发性强、组织化水平低、形式单一、覆盖面窄等问题,但是,随着宗教世俗化的推进,全社会对宗教社会服务包括宗教参与养老的认识水平将不断提高,国家关于宗教社会服务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将逐步完善,宗教对养老的社会支持作用必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Lawler Row KA,Elliott J. The role of religious activity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 1) .
    [2]Koenig HG,George LK,Titus P. Religion,spirituality,and health in medically ill hospitalized older pati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4,( 4) .
    [3]Chliaoutakis J E,Drakou I,Gnardellis C,GalariotouS,Carra H,Chliaoutaki M. Greek Christian Orthodox Ecclesiastical lifestyle: could it become a pattern of health-related behavior? [J]. Preventive Medicine,2002,( 4) .
    [4]Reyes-Ortiz C A,Pelaez M,Koenig H G,MulliganT. Religiosity and self-rated health among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eld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Medicine,2007,( 4) .
    [5]Kuhirunyaratn P,Pongpanich S,Somrongthong R,Love E J,Chapman R S. Social support among elderly in KhonKean Province,Thailand[J]. The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2007,( 5) .
    [6]Raffel N K,Raffel  M W. Elderly care: similarities and solutions in Denmark and the United States[J]. Home Healthcare Nurse,2005,( 3) .
    [7]赵立新. 转型社会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和优势研究[J]. 人口学刊,2012,( 5) .
    [8]单渭祥. 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的若干问题思考[EB/OL]. http:∥ blog. sina. com. cn/s/blog -4db192e60100tmfl. html.
    [9]卓新平,许志伟. 基督宗教研究[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