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发达体系的民间宗教,祖先崇拜仍然广泛存在于当代中国尤其是农村社会。笔者以湖南邵阳地区的一个村落石村为个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功能分析理论对湖南农村汉族地区的祖先崇拜现象进行了实证剖析,认为祖先崇拜在村民个体层次上、家庭和家族群体层次上、村落社区社会系统层次上既具有积极性的正功能,也具有消极性的负功能,提出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祖先崇拜等广泛存在于农村社会的社会传统,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祖先崇拜 社会功能,社会传统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已经在全国蓬勃开展,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中国农村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泱泱大国,在其现代化转型过程当中,农村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各种各样的,与农村社会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传统。因此,正确处理这些传统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在中国这个曾经具有显着宗族特性的社会,祖先崇拜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发达体系的民间宗教[朱雄君,2007],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如今,祖先崇拜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尤其是农村社会,这种社会现象为什么仍然存在于21世纪的当代农村,对当代的农村社会具有什么功能?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以湖南邵阳地区的农村--石村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功能分析视角对农村汉族地区祖先崇拜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实证的剖析。 功能分析是社会学的重要传统之一,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论着《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指出:“解释社会现象,只找出它所依附的原因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把这种现象所以能够协合一致的功能找出来” “社会现象的功能必须在这种现象与某种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即社会效用的关系中去寻找”[迪尔凯姆,1988],区分了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功能,并初步提出了功能分析的具体方法。功能分析传统历经布朗、马林诺夫斯基等社会人类学家的发展,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理论中凸现重要地位,构建了着名的AGLL功能分析模型。但是,真正使功能分析完善并经验化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批判以往功能主义的三大错误假定即社会功能议题假设、普遍功能主义假设、必要性假设的基础上,默顿提出了自己系统的中层功能分析理论范式,其中包括:1、功能被归因的事项,即要求分析的对象必须是某一标准化的事项;2、主观意向(动机、目的)概念,区分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功能);3、客观效果(功能、负功能)概念,“功能就是观察到的那些有助于一定系统之调适的后果。负功能就是观察到的那些削弱系统之调适的后果。”另外还有“非功能”、“显功能”、“潜功能”;4、功能所促进的单元概念,即功能指涉对象的具体性和层次性,功能对个人、群体、社会系统各个层次具有不同功能。[默顿,2006]以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框架为依据,笔者将尝试对石村祖先崇拜这一标准化的分析事项进行功能分析,并且对祖先崇拜在村民个体层次、家庭和家族群体层次、石村社区社会系统层次所具有的客观后果即功能和负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一、个人层次 (一)正功能。在个人层次上,首先祖先崇拜起到情感的寄托的功能。祖先崇拜“是人们感情的一种归依和寄托”[闫秋红,2004]。这种寄托主要体现在对祖先的怀念,尤其是具有特大本领、对家族有功的远祖。石村上石坑朱氏的远祖坤衡公曾为庙长,为人直正直,有胆有识,对本族发展也有较大功劳。人们对坤衡公的祭祀就较为隆重,在清明会上,人们追亲念祖,总会提到坤衡公,对其人其事津津乐道。而其兄弟坤行公,仅为普通农民,人们几乎忘却了他的存在。同时,人们对一起生活过的近祖总是充满怀念:老人在世时与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建立了感情纽带,这种感情纽带联结着老人和其家人,老人去世后,纽带联结并未因失去生活着的老人这一联结点而结束,人们通常怀念新故之人。而对死者的感情寄托的表现就在丧葬、祭祀、扫墓、立碑、叫饭等一系列仪式上。 上石朱文盛在生时为杀猪的屠夫,其儿子为一农村民办教师,有三个孙子、两个孙女,由于儿子的微薄工作难以应付三个孙子、两个孙女的学习生活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