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岭放归基地是“4·20”芦山地震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的重点项目。“4·20”芦山地震造成了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不同程度受损,该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灭绝风险进一步加大,亟待采取大熊猫放归自然等强有力和针对性的人工干预措施。按照国务院灾后重建规划,国家投入重建资金5000余万元在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大相岭大熊猫生态适应性放归基地”。随后荥经县政府又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运营大相岭放归基地,以期通过野化训练圈养大熊猫个体,放归野外,从而改善大相岭野生大熊猫基因单一性,促进种群复壮,避免该种群灭绝。
大相岭放归基地总建筑面积4639㎡,分为办公生活区和野化适应区。办公生活区设有宣教中心、科研楼、实验楼、管理中心及临时圈养场等。野化适应区占地3000亩(200公顷),由大熊猫兽舍、野化训练场和野化适应圈(包括2个小圈、2个大圈)组成,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熊猫野化训练基地,集野化训练及放归前适应于一体,可同时容纳4只大熊猫野化放归过渡性训练和2只野化放归适应性训练的需要。
大相岭放归基地常驻人员34人,包括7名保护区管理局管理人员、7名监测队员(主要任务:大熊猫放归野外环境后对其进行长期跟踪监测)、10名放归基地后勤保障人员、10名常驻大相岭放归基地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野化放归科研团队人员。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工作人员付明霞说:“我们现在的这个区域的话是我们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放归基地是在2018年开始正式投入运营,有3只大熊猫正在进行野化训练,我们这个所在的区域海拔是2400米,现在已经开始有积雪,积雪的话是从12月中旬一直到次年3月底。”
大相岭放归基地于2018年竣工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2018年12月,成都基地的大熊猫“和雨”、“星辰”正式入住大相岭放归基地,开始后期阶段的野化训练。2019年6月,大熊猫“倩倩”转移至放归基地进行适应。目前,三只野化个体良好适应,健康状况优良;能根据气候、食物丰富度等生境的变化合理利用大相岭放归前适应场微生境,表现出了与野生大熊猫相似的活动模式特征,能根据栖息地生境条件,逐步适应栖息地放归前适应场全天候气候条件,形成稳定的空间格局利用,为完善人工繁育—野化训练—放归复壮野生种群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工作人员李平说:“从以前的保护区到现在的国家公园建设,科研监测都是一块很重要的工作,现在我们保护区包括现在的大熊猫国家工作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这一块总共有十多人参与,有研究生、退伍军人,然后每年的监测时长大概是半年左右,从上半年的3-6月份到下半年的9-11月份,监测队员都在外面做野外监测,还是非常艰苦的,主要做野外监测的常规手段是我们的红外相机,它就是很常规的一个监测手段是做到大熊猫种群的精细化管理,包括其他伴生动物的监测、人为干扰的监测,其他另一个工作就是泥巴山廊道那块的栖息地恢复,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一个栖息样点的示范,希望能够做到全国推广。”
2020年大相岭监测队被评为四川最佳巡护团队,大相岭放归基地先后被四川省林草局评为四川省大熊猫保护长期科研基地;被四川省林草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2020年度四川大熊猫保护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被中国动物学会授予2021-2025年“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
大相岭放归基地是以大熊猫野化训练放归,复壮大相岭孤立小种群科学研究为主,在此基础上又能通过辐射带动大相岭保护区周边社区的传统劳作模式向新型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组织开展各类社区共建项目,为周边社区带来新技术和新信息,引导居民适度发展符合保护要求的生态产业,加大就业培训服务力度,推动居民转产就业,促进社区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保护区设立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周边具备劳动力的居民从事辅助保护和监测等工作,为周边社区民众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