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广宁人都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惯。若要回味儿时味道,不少乡亲或者远在他乡的广宁人,为了避免自己动手的麻烦,首选是购买英姐大心粽,即便它的售价会比市面其他粽子每只贵一元。
外形端端正正、五角分明,看上去与裹蒸颇为相似的英姐大心粽究竟有何特别?近日,在广宁县横山镇罗锅村委会对楼村的工场里,负责人范银英正和几位工人在包粽子。从摆在桌面上的材料来看,似乎并无特别之处,倒是最后用竹篾捆扎粽子较为少见。
范银英介绍,大心粽其实与裹蒸完全不同。 裹蒸用柊叶包裹,大心粽用芒叶,它没有柊叶柔软、大片。裹蒸用叶一般五六片,我们则要用11、12片,但是熬煮后香味会更浓郁。在捆扎材料上,裹蒸和其他粽子用水草,大心粽用的是广宁青皮竹破开的竹篾,而且只能用青皮竹最嫩的第一层,要最薄的程度。
她解释,粽子熬煮后会膨胀,竹篾比较有韧性,可以将其箍紧,既能维持粽子的形状也能锁住香气。经过8小时熬煮后,大心粽不仅有芒叶的香味,也会有竹子的清香,吃起来香气更富有层次感。
看似普通的原料,其实也大有讲究。糯米要选用黏性更强的广宁本地糯米,肥猪肉要新鲜本地猪的后腿部分,豆类除了花生,还必须选用吃起来又松又香的眉豆。
被称为大心粽, 因为我们的粽子糯米少,馅料多。 范银英边说边笑展示包扎。只见她倒入一勺糯米后,将它均匀地铺在已垫好的芒叶上,接着加入一勺花生,均匀铺开后加入一块厚厚的肥猪肉、一勺眉豆,最后加入不足一勺的糯米将馅料完全盖住,紧接着裹起芒叶包出粽子形状,再取出一条1.5米长的竹篾将粽子箍紧。
为了保证材料的绿色健康,也为了保证大心粽味道和儿时一样,范银英下了很多功夫,种植芒叶是其中之一。范银英在附近的高山里租用了20多亩地,用原生态的方式种植芒叶。还专门订购竹篾,坚持用柴火熬煮。 小时候的大心粽怎么做,我现在就怎么做。现在的人吃粽子,无非是要吃到以前熟悉的味道。 她介绍,有一个客户是定居上海的广宁人,逢年过节总会找她购买大心粽。 粽子才100多元,运费却要200多元。他们要吃的,就是这份广宁家乡的味道。
采访中,提前熬煮的一锅大心粽起锅,刚捞起,芒叶的天然香气混合着竹子清香扑鼻而来。范银英拿出一只,剪开竹篾除去芒叶,用筷子将粽子从中间夹断,馅料的鲜香再次飘散开来。吃上一口,感觉柔韧弹牙,其中的猪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甘甜香气弥漫口腔。
熬煮好的大心粽会被运往位于广宁南街的门店售卖,每只近350克的大心粽,每天能卖出近200只。逢年过节,找范银英订购的客户更多,往往需要增加人员加班加点生产。
让她骄傲的是,订购客户很多是外地的,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如佛山、江门,很多都是 食过返寻味 。 有个大客户,在端午节前订购了一大批大心粽,送给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客户品尝。
2018年刚开始卖大心粽,是为了补贴家用,自己包自己摆摊。2019年开始,员工一个两个三个地慢慢增加,我也慢慢开始做了工场、开了门店、申请了商标。 范银英介绍,广宁人至今保留着逢年过节吃粽子的习惯,但是会包、愿意动手包的人已经明显减少。 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要将这种传统的技艺、传统的粽子传承下去,一步步将我们当地的文化保留下来。
今年,在广宁县文化馆的帮助下,范银英将大心粽制作技艺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得批准。 我觉得,能够用最简单的材料保持大心粽最原始的味道就行了,我想让广宁人能够吃到广宁的乡味、记住广宁的乡情。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