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问诊 为少数民族脱贫 开良方
腾冲市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之一,市内有24种少数民族,其中6个世居少数民族;有2个少数民族乡镇,14个少数民族村,其中5个抵边少数民族村、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有148个少数民族自然村。2019年末,全市少数民族人口597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88人,未脱贫218人,贫困发生率0.36%,比全市高出0.09%。为补齐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腾冲市围绕 三个聚焦 精准把脉,出台系列奖补措施,形成政策 组合拳 ,为少数民族脱贫开 良方 ,制定《腾冲市 直过民族 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 2020年)》《腾冲市2020年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为全市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定基调、明方向。
聚焦解决 两不愁三保障 突出问题,实行 三挂三包三同责 工作机制,扎实开展10项清零、10项覆盖、10项提升 三个十 专项行动,3个贫困乡6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5233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7088人,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
聚焦改善 基础设施 薄弱问题,强化党建引领,打造 边疆党建主体广场 3个,在边境一线设立国旗台178座。投入2.1亿元,实施民族团结示范村、家居环境提升、饮水安全、卫生室、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农村道路、边疆党建长廊试点建设等基础设施类项目36个。在两个民族乡镇先后投资32亿元,建成槟榔江三岔河水库,投资57亿元建设 荷花湾 项目。投资22亿元建成腾陇高速腾冲段,投资72亿元开建腾猴高速。以 五美一最 建设为抓手,全市 148 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全部实现 五通 八有 三达到 的目标,建成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4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和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夯实基础中强化保障。
聚焦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技能培训15场次,发放就业创业贷款750万元,新开发就业岗位7920个,其中少数民族就业331人。投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915万元,围绕肉牛、生猪、茶叶、中药材、果蔬等产业,在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方面实现突破。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各民族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形成傈僳族以草果、小耳朵猪种养殖,傣族以种植烤烟、草莓、民族特色食品经营,回族以经营清真食品,阿昌族以茶叶、烤烟种植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增强民族聚居村寨内生发展动力。
对症下药 为少数民族脱贫 壮筋骨
直面少数民族村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腾冲市精准施策,在强硬件、兴产业的基础上,抓实抓好惠民生、育文化等民生工程,补齐 三大短板 ,做到 强筋健骨 ,出实招、硬招为少数民族脱贫增实力、强动力,推动少数民族如期脱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增进全市各族人民福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补齐 教育扶贫 短板,落实好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好少数民族中考加分录取政策,建立完善志愿者和城镇教师支援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机制,加大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好民族地区 双语 教学。24所民族中小学在校民族学生9661人,乡镇公办幼儿园实现全面覆盖。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 100%,毕业率 100%,完学率(巩固率)100%;初中毛入学率 118.79%,入学率 100%,毕业率为 100%,完学率101.01%,均超过国家要求指标,被认定为全省教育先进县。
补齐 民生服务 短板,市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达73.1%,14 个少数民族村均设立了村卫生所,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额补助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和 6个沿边行政村沿边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保险,实现防贫保险对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群众全覆盖,防止因灾因病因残致贫返贫。
补齐文化发展短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建成民族文化广场 9 个,14 个少数民族村都建起了 农家书屋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2 项,出版傈僳族、阿昌族、佤族历史人物传、口传文学等书籍,武术竞赛项目和傈僳族 上刀山、下火海 等优秀表演项目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定期举办腾冲市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等讲好 腾冲故事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持续观察 为少数民族脱贫 活血脉
围绕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的 三个离不开 思想,以经济基础更加坚实、美丽家园更加美好、民族团结思想更加统一、民族文化更加繁荣、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强化 五个更加 为抓手,深入开展 结对子 手拉手 心连心 一家亲 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通过 三个立足 ,点准 穴位 ,打通 经脉 ,激活少数民族脱贫 造血功能 ,持续抓实抓好少数民族发展。
立足民族团结,持续推进家庭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对排查出的风险家庭,按照风险等级实行分级防控和化解,低风险家庭小组包、风险家庭社区包、高风险家庭乡镇包的方式实行点对点、精准化稳控和化解,做到 一户一策 明确包保化解措施。多年来,未发生因民族宗教矛盾纠纷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
立足民族特色,持续抓好 五美一最 工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边寨等 十进 活动。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实施10个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边境小康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好美丽村庄建设示范点项目,将滇滩棋盘石、五合帕连等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纳入全市重点建设的25个美丽村庄示范点。推进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旅游综合开发,将其申报为省级特色小镇,逐步打造成全市、全省、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
立足基层治理,全面加强民族聚居村寨基层党建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抓实 组织牵动、发展驱动、文化促动、共治联动 四项措施,全面推广 1+1+N 的农村末梢治理模式,构建 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 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治理新格局,让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边疆地区高高飘扬,积极创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