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67岁的韩小平把自己定位为 摆渡人 。
1961年,苏州花线厂成立。2003年,苏州花线厂改制,当时韩小平临危受命的唯一任务是不让115名员工下岗。如今112名员工平安退休,跟着韩小平还在厂里上班的,只剩3名员工,其中年纪最轻的已58岁。
去年7月22日,苏州花线厂申报花线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复审的时候,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苏州市祯彩堂工艺社等纷纷为他们盖章 证明 。产品线更是延伸到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成为文物修复、古籍修复及顶级工艺品的生产用线。
苏州刺绣之所以名扬天下,与苏州花线的制作技艺水平密不可分。苏州花线技艺是苏州文化的根系之一,如何延续这一文脉,这是老韩让115名员工 不掉队 之后的又一大心愿。
能让580余年前文物 复活 苏州花线旧时无限荣光
12月27日下午,苏州丝绸博物馆将修复完成的圣旨原件交还况氏家族。该圣旨是明英宗朱祁镇赐况钟之父和况钟夫人的,距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藏品损伤较为严重,苏州丝绸博物馆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藏品原状,耗时4年将其修复完成。
圣旨修复背后的功臣少不了苏州花线厂的传统工艺。
花线是刺绣产品必不可少的材料。花线的色彩优劣、质量好坏与绣品的观赏效果密切相关。苏州生产花线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宋代就形成了专业坊巷,在宋代石刻《平江图》中就标有一条 绣线巷 ,明洪武《苏州府志》也曾有记载。清乾隆年间,苏州花线已名传天下,许多杭州客商在苏州设线庄、建会馆。
正是随着产业的兴旺与技艺的进步,苏州的花线业逐渐走向成熟。1961年12月,苏州花线厂成立,当时就有职工219人,年产值22.65万元。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苏州花线厂已发展成为有402名职工、年产值达502.53万元的企业,产品除了传统的用于刺绣、缂丝、绣品的绣花线外,还扩大到外贸出口产品。除本厂生产外,还在盛泽等地拥有多处外发加工点。
厂里花线制作采用100%桑蚕丝,经过络丝、并丝、捻丝、成绞、煮练、染色、脱水、烘燥、必线、扯线等工序加工成线。 韩小平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因苏州花线原料讲究、加工精细,具有光、滑、细、柔、品种繁多等特点,不仅满足了苏州刺绣的需要,湖南的湘绣、浙江的瓯绣、河南的宋绣等高级绣品的用线大多依赖于苏州。
为花线手艺留住微弱 火种 115名员工 饭碗 一个也不能丢
就在圣旨复原成功交付的同时,记者在苏州花线厂采访时却看到了令人唏嘘的另一幕。 许多老客户电话打过来第一句话都是问,你们厂还开着吗? 这几乎成了韩小平的一块心病了。采访中,花线厂有员工进进出出,清一色的花白头发。韩小平告诉记者,现在厂里还剩3名没退休的员工,最年轻的已58岁了。厂里有活计的时候,会邀请几名手艺好的退休员工回来帮帮忙。
苏州丝绸博物馆的这次文物修复,光配合花线染色就花了大半年时间。这也是花线厂的一贯作风,往往客户花800元买20米的花线,老韩为了达到理想效果都会配上200米的花线做试验,在老韩心里,手艺价值体现已经远超市场价值。然而面对市场,不太懂 生意 的老韩却有着更多的无奈。
手工产品不同于机器生产,无法量化,注定产量有限而成本偏高,传统花线的制作生产在经过机器时代的洗礼后,也出现了大机器、大批量的生产企业,市场的主要需求也逐渐转向了更具价格优势和生产效率优势的化纤产品,花线厂的经营每况愈下。
自1972年进厂,韩小平亲历了工厂由盛转衰的全过程。2003年6月,苏州花线厂改制成立苏州花线厂有限公司。当年改制之后,决定留下来的有115人。 工厂改制的时候,韩厂长是临危受命。 现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梅娟告诉记者,从当时的副厂长变成了现在公司的负责人,韩小平一直带着对厂的满腔深情,领着大家守着花线厂。韩小平告诉记者,115名员工在改制后仍然选择留下,不仅是对花线厂的留念,更是对这份技艺的不舍。 为了这份深情与信任,我接手后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115个人平平安安干到退休! 韩小平略带哽咽地说道。
从18岁开始就跟着师傅学染丝的韩小平告诉记者,这些留守的员工大多也像他一样跟花线结缘了一辈子,怀着一份热爱,哪怕每个月只拿着两三千元的基本工资,但投入其中,浸润在自己喜爱的艺术里,老员工们大多没有什么怨言,反而是韩小平又当厂长又当业务员,特别是一些项目申报或者重要事项申请,他都是骑着自行车亲力亲为,能不请第三方代劳的都不请,靠自学掌握了许多 潮 技能。 省下来的经费就可以给员工发福利 ,老韩心里有一本账。除了正常的经营收入外,他还压缩空间,把一半的厂房租出去收租金。
尽管企业效益不好,但花线厂因为原料选材佳、品种多,手艺和品质都有保证,靠着口碑和信念也跌跌撞撞超过了一甲子。如今,115名员工陆续退休,韩小平的 小目标 也即将完成。韩小平说,不出意外,他可以顺利把最后3名老员工都 守 到退休。在斑驳的厂院里,韩小平掰着手指告诉记者: 我这一生就作了两个贡献,一是把厂子改制初期的200万贷款都还清了,二就是把115名员工平平安安送到退休。
把剩下的3名老员工送到退休后呢? 厂子应该就关了吧。 韩小平喃喃道。
不想做 末代厂长 留住传统花线技艺路在何方
苏州花线的制作生产,虽然有部分工序可用机械设备替代,但是一些关键工艺流程,特别是传统绣花线的生产,仍需要手工作业。韩小平也是锚定这个方向,守着厂子、守着传统工艺,积极为厂子寻找活路。
现在花线厂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花线制作技艺后继无人。 韩小平无奈地说道,传统手工技艺并不吃香。花线厂的待遇并不高,员工工资一般都只有两三千,根本吸引不了年轻人,厂里的非遗传承人褚朝进都没有徒弟可接班。
老龄化严重的花线厂面对新的形势显得特别力不从心。 就像家里的老人,生产力不强,还常常 体弱多病 。 韩小平说,像很多项目考核或者申报,都需要使用网络线上申请,没有年轻人加入,操作起来就显得特别笨拙。此外,与环境相配套的一些新要求,企业也越来越跟不上步伐。韩小平说,也有不少现代企业抛来橄榄枝,但接触之后发现对方大多看中厂房本身价值,眼里并没有 花线手艺 。
我也不想做 末代厂长 。 韩小平环顾了一圈厂子说道,他其实也有个设想,希望能由有关部门牵头,把整个花线厂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花线厂在苏州,乃至江南苏作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们传统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便手艺人都没了,还希望能为这门手艺留下一点记忆,毕竟它也是古城的一部分。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