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饶城
墙体广告 他是一个农民,却具有国度适用新型专利近10项;他从小爱捣鼓机械,为陶瓷企业开发的一款机器,可为企业俭省人工10倍,消费效率进步100倍……他就是湘东区下埠镇杞木村的“农民创造家”李日沪。
李日沪在操作他设计的机器
从小爱捣鼓机械,最爱搞创造发明
今年52岁的李日沪出身于一个普通的
乡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不到40岁就离世,父亲千辛万苦把他们兄弟姐妹4个拉扯大,并 都供到高中毕业。上中学时,李日沪就对机械表现出浓重的兴味和较高的天赋。那时,他是物理教师最自得的弟子。不只课本上的理论学问学得好,还经常入手应用 所学的学问、原理制造简单的机械产品。有一年,他拆了一
个旧闹钟,再用捡来的细电线,把本人的课桌设计制造成一个可自动翻盖的课桌。装上电池后,只需按下 按钮,课桌盖会自动掀开,上课前放好的课本自动翻上来。这个简单又巧妙的设计,让他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在学校小有名气。
高考那年,李日沪考上了
重庆的一所大学,但由于家庭经济艰难,18岁的他选择留在家里,在村里的一家陶瓷厂学钳工。“钳工也是我很感兴味的 职业,当时并不觉得上不成大学有什么遗憾,反而觉得时机难得。所以跟着师傅扎扎实实当了3年学徒,考取了六级钳工证。”李日沪通知记者,在当学徒学钳工的 那几年里,他一点也没闲着,一有空就学习各种机械修理。因而,1985年,当年仅21岁的他到
广东一家玩具厂打工,担任做模具时,他的工资就拿到了800 元/周,而当时
萍乡的月均匀工资仅100多元。“那时的模具都是手工做的,会做的不多,技术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可是由于各种缘由,1年后他分开了
广东, 回到家乡下埠,开了一家修理店。
“开修理店挣了点钱,但都被我投入到搞创造发明上了,家人跟着吃了不少苦。”提起年轻时的阅历,李日沪仍然面带笑容,语气平淡,似乎对当年 投入到创造发明中的大量金钱和精神毫不懊悔。关于他无休无止的“折腾”,妻子也有过意见,但最终还是妥协和支持:“当初看上他,就是由于看中他的聪明,不 顾父母反对和他结婚的。有什么方法,他就爱搞机械,只能由着他去研究、去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