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些重大的事情,古埃及历史上会不会有相关的记载呢?
从1654年德国人基尔什尔Kircher 最初提出中国-埃及说到现在,相信已经有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试图在古埃及的历史资料中去寻找,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否定的。
那么这些研究者会不会有所疏忽呢?
海色清澄在查阅了大量古埃及文献之后,终于发现其中一块命名为巴库坦(Bakhtan Stella)石碑上所记载的应该就对应于拉美西斯二世(武丁)迎娶来自中国的公主(妇好)这一历史事件。
(一)巴库坦碑的主要内容
巴库坦碑,由黑色砂岩制成,高222厘米,宽108厘米,于1829年出土于埃及卢克索,目前收藏在巴黎卢浮宫。
该碑共有28 行古埃及圣书体文字,其内容一般被称为“巴库坦公主的故事”。
碑文大意如下:
某一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出巡来到盟国米坦尼Mitanni ,来自米坦尼各个下属国的首领都向他献贡。其中一个来自巴库坦的首领的礼物比较特别,他献上的是他异常美丽的长女。法老接受了这名外国公主,把她带回埃及成为法老的妻子,并起了埃及名字叫Ra-neferu。在法老执政的第十五年,外国公主的妹妹生病了,巴库坦的首领便派信使向法老寻求帮助。法老派了一名智者前往,但未能医治公主妹妹的病,因为她的病是一个邪恶的精灵造成的。然后法老去了埃及著名的孔斯神庙,请孔斯神(Khonsu)去巴库坦治病。孔斯神到达巴库坦后立刻将公主妹妹身上的邪恶精灵驱离,并在巴库坦居留了三年。王子为了感谢孔斯神,送了许多礼物和供品。当贡品到达埃及时,法老把它放在大庙里的孔斯神的雕像脚下。
这个故事多少有些神话色彩。而且从行文的文法来看,可能并非是在拉美西斯二世时代所作,而是后世补记的。
不过学者们认为这个故事还是以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其一、当时确实有盟国国王之间送神像给对方治病的例子。比如米坦尼的国王就曾给埃及阿蒙霍普特三世送过神像为他治病。
其二、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六个妻子确实是个外国人,为赫梯国Hittie的公主,而且她的名字和碑中的那名外国公主的名字基本一致。但是赫梯公主一说也经不起推敲。
其一:赫梯是一个强国、与米坦尼是战争关系,而不是碑中所说的是米坦尼的属国。
其二:故事的时间也不对。赫梯公主嫁给拉美西斯二世,是相当晚的事(其执政第三十四年),而文中所述联姻时间显然是在执政第十五年之前。所以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巴库坦碑文是基于某些真实历史事件揉合改编的故事,旨在炫耀埃及人孔斯神的神力。
(二)对巴库坦碑的重新解读
既然碑文中的嫁给拉美西斯二世的巴库坦公主不可能是后来的赫梯公主,其真身会不会另有其人呢?
据碑文,拉美西斯二世第一次派人给公主妹妹治病是在其执政的第十五年,所以他和公主结婚的时间应早于这个时间点。在拉美西斯二世众多的妻妾中,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头两位皇后。大皇后Nefertari 是来自埃及十八王朝的皇族,可以排除。
而二皇后Isetnofret,却无记录其出身,通常这意味着她出身不高,是一个非埃及王世血统,或者非主要盟国王室血统的人。这和碑文中公主仅是米坦尼下面一个属国的公主的身份相符合。而根据我们之前的研究,二皇后Isetnofret就是子姓商族的妇好,她的墓或祭祠坑在中国安阳。
这不禁让人猜测巴库坦碑记录着的就是古埃及十九王朝和中国境内子姓商族通婚交往的一段历史。
要验证这个猜测,我们就要研究碑文中米坦尼的下属国,特别是巴库坦一国的实际位置。
从碑文中提到的一些诸如青金石和孔雀石的特色贡品,我们可以推测部分下属国应在中亚地区。
不过巴库坦的“贡品”是个人(公主)而不是某种地域特征的产品,这就很难判断了。
但是,碑文提到另外一些贡品是来自于“神的土地”(God’s Land),巴库坦或许就是在那里。
此处的神指是古埃及人崇拜的太阳神,所谓“神的土地”是古埃及对极远东方日出之国的称号,具体地点不详。
“神的土地”,中文又可译为神州。
巧的是,中国古代的别称即为赤县神州,或者神州,而且至今还在使用,尽管我们不知道这里神州一词的真正含义。
这两个神州会不会指同一个地方呢?
碑文没有直接给出巴库坦或者神州在哪里,但却给出了来往埃底比斯和巴库坦之间所需的时间,每次都是单程十七个月。
离埃及这么远的东方之地,确实有很大的可能是中国。
(四)殷商王族与马车的来源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相关的重要话题。
殷商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地位,其来源一直是我国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商朝的青铜文化无疑是其亮点,但青铜技术在殷墟之前我国境内的许多文化遗址都已经存在几百年。
从军事层面来看,马车Chariot的使用(指以马匹拉动的的双轮战车)才是其最大的突破。马车当时是最高端的军事装备,相当于最初发明时的坦克,有马车的民族对没有马车的民族有碾压性的军事优势。殷墟出土马车
中山大学的郭静云教授在《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中认为是源于东北夏家店文化的商人靠着马拉战车这种当时的高科技武器,从东北地区南下而成功入住中原的。从考古来看,殷商时期的马车是突然出现在中国,且仅在殷商王陵中出土。因此郭教授有一个重要的论断:乘马为殷商王族的特征。
那么这些突然出现的马车是从哪里来的呢?
目前关于殷商马车的来源,有“本土独立发明”,“来自两河流域”,“来自高加索或中亚”等多种看法。
从世界范围的考古发现来看,双轮马车最早出现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辛塔施塔河畔的古城遗址中(公元前二十二到十八世纪)。
而在殷商同一时期,最发达的育马和战车文明则是前面提到的米坦尼王国,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完备的养马手册(写于1345 BCE)就出土于米坦尼。
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殷商王朝的马车竟然和位于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的塞凡湖边的鲁查申Lchashen遗址出土的双轮马车(公元前16至15世纪)完全相同,这一点已为学界公认。而从地图上看高加索亚美尼亚这一带正紧临着强大的米坦尼王国。这些线索都在暗示殷商王朝的马车和王族可能会来自高加索地区。
(五)对接欧亚大草原
对巴库坦碑的研究表明: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的次妃来自于精通马车技术的米坦尼王国的某个下属国,该国距埃及有一年半路程,应在东方地区,但具体位置不明。对殷商起源的研究则表明:殷商王族以马车为特征,与西亚的高加索地区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将这两者放到同一张地图上,就会发现这两条线索恰好由易于马车通行的欧亚大草原(草原之路)完美的连接在了一起。
这条从埃及底比斯到中国的线路由三段组成:
一、从底比斯北上到高加索地区
二、从高加索沿着欧亚大草原由西向东。
三、到达东北(夏家店文化区)或从内蒙南下到达中原(安阳)。
我们可以作一些简单的计算来验证这条通路是否如巴库坦碑所言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通过使用地图软件分段估测,这条路线累计总长度大约在在一万公里左右,为方便计算,也考虑到实际路线可能有更多弯道,暂取一万二千公里。考虑到两地路途遥远,中途必须要多次休整,尤其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为此我们预留五个月的时间。
所以这条路线相当于用十二个月走一万两千公里,即平均一个月一千公里,合每天30-40公里,在使用马车的前提下,这无疑是完全可行的。至此,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的巴库坦应该就是中国的商王朝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
一、原理上从中亚到中国也可以走新疆、甘肃一线,即后来的“沙漠丝绸之路”。但这条路线更为复杂,而且从历史上看其开通的时间要晚于“草原之路”,故本文暂以“草原之路”为参考,实际上两者的总长度相差并不太远。二、网友“南京大辉”对这一问题亦颇有研究,他也认为当时人们是通过亚欧大草原一线到达中国的,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他的论证。
(六)总结
本文对古埃及的巴库坦碑的重新解读表明,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碑,而应是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期间古埃及和中国如何发生联系并交通的重要历史。二、碑文记载“巴库坦”为米坦尼王国的属国,揭示了中国境内商王朝的马车来源于高加索,这和国内考古发掘的分析结果一致。
三、从碑文记载可推测当时米坦尼王国控制了中亚,而米坦尼王国又为古埃及的盟友,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从埃及到中国经草原之路长途旅行成为可能。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