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泸西矿厂村:“产业+就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泸西矿厂村:“产业+就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22年04月01日 02:04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云南红河墙体广告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泸西县旧城镇矿厂村走 产业+就业 扶贫路子,坚持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产业,在两业共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同时,实现了乡村经济快发展、群众增收有保障。


这个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的村落就是矿厂村,时间要是回到几年前,谁能想到这里的生态资源一度饱受吞噬。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如何通过产业带动就业,让这里的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成了县乡村各级干部热议的话题。

今年50岁的徐有发是矿厂村村民,长期在煤矿务工为生的他,在2017年因煤矿企业的关闭导致闲置在家,缺技术、缺资金是徐有发家致贫的主要原因。按照 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 模式,矿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兵投资创办了一个塑料厂,这个投资300多万元的矿厂农业开发服务有限公司自2019年5月创办以来,每天有近70名村民进行流水线作业。扶贫车间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近务工,并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这个日产量达7000只的塑料厂预计年收入实现1000多万元。在该厂,和徐有发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户,如今,他们通过稳定的收入脱贫出列,扶贫车间让他们就业增收有保障,真可谓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

钱兵介绍说: 我们这个厂从建起来以后,整个销售都比较可以,在创收的同时,也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致富就只是一句空话。近年来,矿厂村围绕大山资源做足文章,一大批农户通过栽桑养蚕实现增收致富。57岁的村民陶兴宗一家就是通过栽桑养蚕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去年我养了20张蚕床,卖了6万块钱,今年多养点,效益会更好一点。 陶兴宗说道。

理念一变天地宽,只要理念新,荒坡也能变成金 。为转变矿厂群众以煤矿务工为主的老旧思想观念,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兵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栽桑养蚕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的新路子。

目前,全村共发展蚕桑种植规模1600亩,整个村有80%的农户发展栽桑养蚕项目,预计每月户均增收5000-6000元。山变绿了,水变清了,钱包变鼓了,变化的根本在于该村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走出了一条 生态发展之路 。栽桑养蚕产业在成为全村农户增收一大亮点的同时,也编织着广大农户致富 新丝路 。

走进现如今的矿厂村,你会发现,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笔直干净的村间道路四通八达、直通各家各户,村间道路两旁新安装的路灯更是让广大村民体验到 城市人 才有的舒适和便捷。

村民王建生告诉记者: 以前这个路不好走,出门也不方便,现在到处整好了,滑噜噜的,晚上出来路灯也是亮着的。

拧开水龙头,清冽甘甜的自来水哗哗流淌,一根根通向农户家的水管,更是把党心民心紧紧连接在一起。

以前吃水相当困难,要到一公里以外才挑得回来,现在家家户户自来水通,相当方便了,龙头一打开就可以了。 村民李成波高兴地说道。

享受到这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不止这些。如今,一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正在矿厂村形成。

谈起未来的发展,钱兵介绍: 下一步,我将带领我们村 两委 班子,通过产业兴村、产业富村、产业强村,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