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墙体广告 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除了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教师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教师——用于解剖的遗体标本。这些遗体标本也被医学界尊称为“大致教师”“无 言教师”。昨日,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走进
安徽医科大学解剖课现场,在每年第一节解剖课开端前,教师都会率领一切学生身着白大褂,向遗体标本默哀三分钟。
每年开学第一课向遗体默哀
在
安徽医科大学北校区,解剖教研室所在的教学楼并不起眼,显得有些旧。走进楼道,药水味扑面而来。昨天下午,来自临床专业大三的学生们正在这里上 《部分解剖学》。
安徽医科大学根底医学院孟庆玲教师通知记者,每年第一节解剖课开端前,会率领一切的学生身着划一的白大褂,向遗体标本默哀三分钟,并三鞠 躬,“通知学生,每一具标本都来之不易,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需尊崇这些无言的教师。”
对遗体标本停止默哀,曾经是安医大的传统了。“1994 年就曾经在教学工作中开端了,这种表达尊崇的方式当时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除了凝重的典礼感,在解剖过程中还有一系列严肃的规则。“不能拍照,在解剖时也必需坚持严肃的态度,不能恼怒打闹,实践操作也要听教师请求,不能胡 乱切割等。”临床三年级学生段勤瑞通知记者,本来关于解剖有些惧怕,但作为临床医学生,必需锻炼本人的胆量,“特别是听教师引见了这些标本的来历后,觉得 这些‘大致教师’很高尚、很巨大,更多的是崇敬之情了。”
数十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
“一年级会开《系统解剖学》,学生们会看到实物标本,到三年级就要亲手在标本上操作了。”孟庆玲教师引见,解剖是一个临床专业医学生必需阅历的学习过程,只要经过解剖才干更分明地理解人体的构造,疾病的发作和开展,等他们走上医生的岗位,才有时机真正拿起手术刀。
在教室里解说完理论学问后,学生们被带到一楼的院子里,开端实践操作。“遗体运来后会用福尔马林浸泡一年左右,制造成标本,因而标本的药水味很大, 在室外滋味会散得快些。”学生们戴上口罩和手套,分红几组,每一具标本前都围满了学生。教师引见,如今25 到30 人才干共用一具标本,主要还是遗体太少。
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赠承受站副站长付杰通知记者,依照教育部相关规则,医学本科生应该每4 人学习解剖一具标本。但由于遗体的缺乏,很多院校都无法到达这个规范。“我省医学院校的遗体均来自于自愿捐赠,安医大如今每年大约承受50 具捐赠的遗体,但教学每年至少要用到70 具左右。”
我省有近5000 人注销捐遗体
记者理解到,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设立有三处遗体器官承受站,分别在
安徽医科大学、
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承受站是范围最 大的一个。从1972 年承受第一例遗体捐献,到今年8 月31 日,该站曾经承受2700 位意愿者注销,可真正完成捐献的只要346 人。
付杰通知记者,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是入土为安,假如将本人的遗体器官捐献出来,供医学和救人所用,很多人还无法承受,“这两年,经过不时的宣传,社 会对遗体器官捐献曾经有了很大改观。”记者从
安徽省红十字会理解到,目前全省曾经承受遗体器官捐献意愿者注销近5000 人,胜利完成捐献超越400 例。
“遗体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器官则是协助需求移植的患者。”付杰说,捐献遗体器官,无论是关于医学教育、疾病研讨、治病救人,还是关于移风易俗等, 都有积极意义,也是一个社会人道、博爱、进步的表现。他以为除了不时宣传,为遗体器官捐献立法,才干让更多人了解并主动参加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