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在上海排名前十的国际高中当化学老师。
在上海,国际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籍子女学校、公办学校的国际部、以及不限国籍的私立双语学校。“老师,等我的律师来跟你谈”
每个家庭选择国际学校的理由或许因人而异,但核心都是对西方教育的推崇。
而西方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个性的尊重和张扬。
我接触的孩子,很少会有人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全部,而是将大量精力用于发展兴趣特长。
学校氛围自由,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比如他们晚自习不必非得待在教室,可以去图书馆、咖啡厅、小花园等任何地方。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普遍朝气、自信,“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太过片面,有时误解了“自由”的含义和限度。
我第一次领教到学生的厉害,是在开学后不久的一节化学课上。
那天我的课上到一半,看到有学生在课桌底下玩switch,提醒了他一次还不听,我只好收走了他的游戏机,放在讲台上,让他下课后再来拿。在我们学校,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
某个考试周,有考场发生了严重违纪,我的一位同事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自己班级的同学,就把这件事发在了班级群里,还特意隐去了当事学生的姓名。我的同事拒绝了。
第二天,男孩带着一个人走进我们办公室:“老师,这是我的律师,让他跟你谈。”
学校请来家长处理此事,才发现这根本是一场骗局:“律师”是男孩找朋友假扮的。
而事情的后续发展更令人匪夷所思:家长认为孩子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决定力挺孩子,于是聘请了一名真的律师,继续与学校交涉。“老师,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虽然很多家长选择国际学校的初衷就是为了减轻孩子压力,但毕竟身处教育内卷的大环境,自己又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很难真正放下对“高分”和“名校”的执念。这些家庭往往社会地位高、人脉资源丰富,为了把孩子的成绩刷高,几乎“不择手段”。
来找我要分的家长不胜其数,有人搬出校长,有人搬出董事。最夸张的是一位从未露面的神秘爸爸,也许自恃身份贵重,不想随便加人微信,他和我的对话都在孩子妈妈拉的微信群里进行,为了说服我多给孩子一分,这位爸爸特意提到:“孩子的爷爷和某院士睡过上下铺。”相比之下,学生们来要分的姿态,已经显得可爱多了。
有男生追着我给他加平时分,被我拒绝后,愤怒质问道:“亏你为人师表,给我打这么低的分,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还有女生因为我打的课堂表现分太低,直接把我的微信拉黑了。
最开始,我还会被这些学生的态度激怒,但现在我好像逐渐理解了他们微妙的心态。
我记得自己上高中时,老师总说:“如果我知道高考考什么,就把答案告诉你们,让你们都考满分。”而现在,在国际学校当老师的我,的确知道“高考”考什么,却不能给所有学生满分。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更像同一战壕的战友,并肩奋战、目标统一,共同面对一个叫“高考”的敌人。“服务员,把你们经理叫来”
在国际学校,每个角色仿佛都在被中西价值观的差异撕裂着,我也是在一次次三观受到冲击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定位。与其说我是一个老师,倒不如说,我和学生之间,是甲方乙方的关系。
学校是开门做生意的,家长和学生是至高无上的客户,老师是服务员,对待学生的态度,应该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而置身于中西方两种价值观夹击下的国际学生,往往会比同龄人更成熟,也更迷茫和脆弱。
随着“留学”成为了越来越多中产之家的标配,我接触的很多家长,可能并没有做好接受不同文化、不用课程体系冲击的准备,就把孩子送进了国际学校。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