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节水技术、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4月26日,伊州区花园乡下马勒恰瓦克村棉花种植大户董文强来到自家棉花地里,查看棉花出苗情况及土壤墒情,他说:“用上智能节水设备,比以前省事多了。”
董文强与朋友合伙承包了700亩棉花地,前几年种植中采用人工灌溉方式,费时费力费水,从2020年开始,他们依托自治区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种植棉花,管理更为高效,棉花产量也有所提高。
据了解,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旱作节水技术是我市重点推广的节水节肥技术,根据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水分和肥料吸收规律和需求量设计,将灌溉与施肥有效结合,借助灌溉系统将肥料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既可减少肥料用量,还可减少肥料对地下水及土壤环境的污染,有效改善田间生态环境。
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科副科长张小龙说:“近年来高效节水示范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大干播湿出、旱作节水、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近日,在伊州区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正在监测土壤水分,查看土壤墒情,调查土壤理化性状,为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支撑。
为提高粮食产量,有效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依托河南援疆项目,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技术人员在监测站里安装了先进的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设备,通过虫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田间智能化小气候等各种传感设备,实时采集病虫害发生态势,并通过网络技术集成后在终端界面实时显示,可自动化、智能化完成主要病虫害监测、判断和处理,既克服了人工调查的误差,也可结合科学化数据分析,提高测报准确率。
张小龙介绍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定点监测等技术,实现了化肥减量化;通过病虫害智能化信息化预测预报、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实现了农药减量化。在此基础上,通过种肥分离播种机、智能施肥机等新型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切实达到节肥节药节水的目的,为农业提质增效做好技术推广服务。
为有效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我市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农田白色污染”治理行动,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运作机制,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2021年哈密市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39.55万吨,利用量达35.42万吨,利用率达到89.55%,有效改善了畜牧业饲料短缺问题,促进了哈密市农牧业循环发展。
在新疆锝汇源现代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将收购的棉花秸秆经过高温膨化处理后,与青贮玉米配比发酵,生产高营养饲料。
“高温膨化解决了棉花秸秆的农药残留问题,加工中加入益生菌,牲畜食用效果更佳。”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伟说。
据介绍,该项目依托新疆畜牧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提供的技术,以棉花秸秆为基础原料进行加工,总投资16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购置秸秆及地膜回收设备等,目前建设日产200多吨、年产8万吨的综合利用生产线2条。该项目的实施既有助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也避免了因秸秆露天堆放或焚烧带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污染。
市畜牧工作站(市农村生态工作站)站长李文表示,下一步,将有效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多举措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