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
墙体广告 青山长青,绿水长流。丽水人一直置信,“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 金饭碗 ”。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在秀山丽水——瓯江、钱塘江、闽江、福安江、飞云江和椒江的六江之源, “五水共治”已成为山城百姓的自主选择,也正结构出丽水区域开展的新优势、新动能。
“榜样河”的示范效应
每个城市都有这么几条内河,承载城市记忆,开辟美妙将来。
丽阳坑和好溪堰就是丽水城的主要内河。两条昔日的“
黑龙江”“龙须沟”,经过两年多整治,变得“水清、流利、岸绿、景美”,“丑小鸭”变身“白昼鹅”。
工程治水、社会治水、管理治水、科学治水,内河管理部门四线发力,换得丽阳坑、好溪堰水质一天天由浊变清——2015年,丽阳坑从原来的劣Ⅵ类提升到Ⅴ类水质;2016年,好溪堰水系中多处监测点的水质相继到达Ⅴ类规范。
丽阳坑沿河区块划分红9个管理网格和9个河段,实行网格义务管理,树立“日巡查、周督报、月点评”制度。临河而居的蒋锡唐老人翻开近20年没开过的窗户,面朝内河,春暖花开。好溪堰水系根本消灭了渣滓河与黑臭河,河净、水清、鱼欢唱已然成为常态,沿溪好溪楼、堰头公园、应星楼等六大美景令市民恋恋不舍,18个“人工湿地”全部投入运用。
全民参与频出治水经历
两条榜样河的胜利管理,给全市成百上千河流提供了自创。
全市树立健全四级“河长制”。除市委、市政府主要指导担任管理任务最重、最艰巨的两条城市内河“河长”外,全市共有市级河长10名、县级河长165名、
乡镇级河长988名、村级河长3594名,完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掩盖。
丽水经过公开招招标方式将河道保洁推向市场,逐渐将“突击式治水”向“制度化治水”转变,让专业人来办专业事。
水利部门探究“以水养水”形式,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变革,缓解治水项目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已发放全省首本
乡村水利工程产权证,在全国率先推行小型
乡村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完成首笔山塘产权抵押贷款100万元。
全市各
乡镇探究推行“华裔河长”、“民企包干河道”、村级河长竞聘制等措施,让“河长制”从行政走向民间。
松阳县树立河道“病历卡”,基层河长在每次巡河时做好“出诊”记载,注销问题,开出“初诊处方”,跟踪治水“疗效”;龙泉市屏南镇延聘本地农民摄影家担任河道监视员,用镜头随时监视河道状况;云和县石塘镇创立“渣滓兑换超市”,经过烟头、白色渣滓、塑料渣滓兑换生活用品树立渣滓回收良性循环形式;景宁县毛垟乡树立“环保管折”制度,搜集河道渣滓,便可经过“环保管折”攒积分换奖品;莲都区雅溪镇敲响“晨钟暮鼓”,即早晨撞钟、黄昏击鼓,按时展开每日固定的环境保洁和检查;青田县组织发起了30个侨团,结对30条“母亲河”,树立引侨治水的“侨乡形式”……2016年1月,由中国水利网发起的“2015基层治水十大经历”评选中,丽水的“河权到户”高居榜首。所谓“河权到户”,就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山区型河道分段承包给农户,由承包者在河道内养殖鱼类并担负起河道的日常管护等职责。
丽水全民“理水”,你若怒放,美景自来。
美丽经济长效管理“半分水”
丽水市占
浙江省陆地总面积的1/6,森林掩盖率为80.79%,是浙西南的生态屏障。号称“中国生态第一市”的丽水如何开展生态经济?
2015年,是省委不再考核丽水GDP的第一年。
丽水全市自这一年以来,整治阀门、竹木制品加工、石材加工等“低小散”企业(作坊)2000多家;在
浙江省率先出台《负面清单管理》,在产业选择上坚持“五不要”,提出了限制开展类项目27项、制止类项目33项,主动挤出“黑色”工业产值200多亿元,“褪黑着绿”。
在农业方面,鼎力推进农旅交融,经过生态精品农业六大专项行动,全力打造“丽水山耕”特征品牌,逐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好生态卖高生态精品农产品价钱,不时变农产品为旅游地商品。
在旅游业方面,鼎力开展
乡村旅游,经过治水育景、治水美村、治水转型,从“卖木头”向“卖山景”“卖水景”“卖生态”转变,催生了民宿产业、
乡村旅游等“亲水”经济。
据统计,自“五水共治”展开以来,全市新增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5家;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5%。
都说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做好“半水”文章,丽水美丽经济就能画龙点睛,长效治水就能得到有力保证。
不忘生态立市初心,丽水收获了绿色GDP逆势上扬:2015年丽水GDP同比增长6.4%。经过全力打造生态工业“丽水榜样”“丽水形式”“丽水理论”,今年以来,“中国生态第一市”完成“生态环境情况指数全省第一、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全省第一、工业技改增幅全省第一”,产业构造愈加合理,绿色经济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