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墙体广告这个“十一”假期,过境河南省的司机们遭遇了这样的烦恼。当他们开着车、听着音乐,在宽阔的公路上驰骋时,会俄然遇见一片金黄色的玉米。
近来,河南郑州市科学大路约5公里长新修路段,因为暴晒的玉米占去2/3车道,被当地人称之为“黄金大路”。
过往司机批判,这种“玉米公路”增加了交通事故概率,已成马路“杀手”。还有人忧虑,公路晒粮会形成污染。食用这样的粮食,会损害人体健康。
“玉米公路”、“稻谷公路”,亦在四川、安徽、湖北、山东等多地见诸报端,已成内地普遍现象。
占道晒粮的背面,是打谷场逐步不见,农人面对无处晒粮的窘境。
“去哪儿晒粮食?”在河南原阳县农人孟祥辉看来,公路上晒玉米实属无奈之举。他说,自从打谷场被侵吞,每到收成时节,农人们都为晒粮忧愁。
“十一”时期,正逢收成时节。中新社记者在河南一些村庄看到,接近公路的农人,直接用木棍、酒瓶、石块占有车道晒玉米。但绝大多数农人不具备这种“条件”,他们把玉米摆到自家小院,从大门口到房子两边,从厨房到厕所,从树梢到房顶,满眼皆是玉米。
河南是“华夏粮仓”,每个村庄必备的打谷场,曾是很多人抹不去的乡愁。孟祥辉说,在曩昔,打谷场是晒粮的“主阵地”,不管是夏天收麦子,仍是秋天收玉米。农闲时还能够放电影、唱大戏。
不过,当大型收割机开进小麦田后,打谷场渐成“鸡肋”。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有的村庄直接将打谷场开垦成犁地,有的则将其成为宅基地或养殖场,挪作它用。
数据显现,河南小麦机械化收割率达98%左右。但终年栽培面积超越4000万亩的玉米,机收率一向徘徊不前。
原阳县一个叫扁担王的村庄,乡民王永梅家有16亩玉米地,近10亩地的玉米都是靠手艺一个个掰,只要6亩多地用机械收割。“打谷场没了,机械收割又跟不上。”王永梅通知记者,假如不趁晴天抓紧暴晒,玉米会霉变、发芽,一季辛苦就白费了。
在一个叫东留后的村庄,全村只要两台玉米收割机械。所以,盖着两层小楼的农家,屋内屋外摆满了玉米,只留一个狭隘过道。
为了能够像收小麦相同收玉米,河南农业部门本年已分别在3个地市选择示范田,进行玉米机收种类和玉米机械收成机的挑选与推广。
但让玉米退出公路,远非技术那么简略。郑州的科学大路新修路段之所以成为“黄金大路”,依据当地人的说法,这条路占的是原本归于他们的土地。
科学大路是当地一条主干道,沿途散布多所国家级要点院校及知名企业。“玉米公路”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也反映出农人向市民身份改变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