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儿童成为网上“主力”,其中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大、年龄越来越小。网络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获取信息资讯和娱乐休闲的平台,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其生活和成长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儿童、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瘾”等现实问题,如何引导未成年人规范用网,减少沉迷,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树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打造儿童友好网络环境的奠基石。
法者,治之端也。万物互联的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应对儿童及未成年的上网问题,更需要防患于未然。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公共上网场所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进一步压缩网游企业给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间……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设置,凸显出我国对儿童及未成年安全上网的高度重视,将进一步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不只是为了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危害,更是要帮助他们掌握好互联网工具,成为儿童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利用网络的奠基石,让儿童可以在晴朗的环境中,得到网络的红利。
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氛围是打造儿童友好网络环境的强心剂。
“正能量”是社会环境中可以呈现和谐共存、良性循环的文明形态。当网络主体如社会组织、政府、企业、个人等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既能够对于儿童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也是体现主流价值体系、网络文明进步的深刻体现。当下,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有害信息层出不穷,导致儿童的价值观逐渐扭曲并走向极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儿童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经济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如何让儿童能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足以引导一批批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激发内心对于“真、善、美”的向往。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是打造儿童友好网络环境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时代下,要彻底断开青少年与网络的连接并不现实,要想彻底解决网络带给儿童的不良影响,关键还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使其可以正确的认识网络,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家庭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履行好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的监护和引导责任。校园则要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正常教育课程,发挥学校和各类青少年社团、基层组织的作用,借助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及时开展工作进行纠正,让校园能够肩负起引导青少年正确用网的责任。
无形的网络生态虽然有缺陷,但运用互联网的我们却是有形的、可塑的。用法律护航少年儿童“网上冲浪”,用良性向上的态度“润物无声”的影响网络环境、用更全面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能力,让网络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广大少年儿童编织起安全、文明的网络“金钟罩”,打造完善青少年友好型网络环境,助力未成年人摆脱网络沉迷和不良影响,呵护其健康成长。
为利用好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时事评论的旗帜作用,滨州市委网信办与大众网滨州频道合作创办了“渤海潮评”评论栏目。《渤海潮评》秉承“关国计,系民生,立潮头,评热点”的宗旨,牢记职责与使命,敢于亮剑,善于发声,积极发挥网络评论不可替代的旗帜引领作用。通过评论员手中的笔发出主流声音,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渤海潮评”品牌,共筑滨州美好精神家园!投稿邮箱:bzbhcp@163.com。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